JINGBEAR wrote:可是,我光是在木柵看...(恕刪) 土地取得的成本決定房價的高低.... 而不是建材的成本(這東東有研究的大概都清楚)....素地會更貴...1400w只是土地一坪用50w粗估的結果, 問題是能在台北找到一坪50w的住三用地????
JINGBEAR wrote:嗯嗯...謝謝這位大...(恕刪) 其實台北有很多超過30年的老房子,地段都不錯錯就錯在建蔽率和容積率未如大建商像政府要來的那般容積優惠!所以想更新從蓋,首先遇到的就是建蔽率縮減、公設比增加所佔的坪數比獎勵的坪數還多如果沒錢自建,和建商合建抽成(45%~65%),那更是所剩不多!所以倒不如不重建!要是超過30年的老房子,要是政府願意放寬「足夠的容積優惠」配合「多出的容積所蓋得的房子,限定賣價只能高於國宅價格1~3成」這樣都市更新的同時,也可解決房價過高問題所以重點或許在,優惠的容積獎勵,不應獨厚大建商!
clfc2001 wrote:土地取得的成本決定房...(恕刪) 我知道,土地成本主導了房子的成本...可能1坪50W在台北市是找不到素地...可是我還是想做看看...樓上有大大提醒了我高容積低成本的觀念,也謝謝這位大大提醒我這方面的知識...如果大大們有空,我還真想請各位大大喝咖啡,跟大家討教討教..^_^因為,這只是小的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卻能獲得大家的指教...真的很感謝呢....一個想法的開始,可以像火柴般些地就熄,卻也可能造成燎原之火...就算成不了案,也是一個經驗的獲得...
在台北市要集資蓋.最快的方式是舊社區住戶"自己出錢"改建.至少沒有土地昂貴的困難.......但是全體同意非常困難.自己集資蓋房子, 不要找台北市區或捷運站週圍比較好, 這些土地價格已經被炒得太高了,就連建商也不太敢碰,所以才看到建商跑去林口三峽泰山十八甲一帶外圍區域去造鎮.建商很聰明難道不知道地段的重要性??首都市中心的房子本來就不是一般人能買的.....全世界都一樣.建商也知道蓋出來也沒多少人買得起, 隨便20坪成本就要近千萬,(所以蓋了不少小套房,因為一般只買得起這個,但現在套房已經太多了...)目前台北市,除非建商早年"養地"養很久,或是蓋高價豪宅, 否則建商很難賺到錢.如果真的想自己蓋最好也是走同樣的路, 去找台北縣外圍, 交通還可以接受,地價也還沒被炒作的地方.當然那些地方沒有捷運,但是你想想,其實建商在造鎮那些地方,也是沒捷運或是還在計畫.新莊歐洲村甚至離捷運有段距離,以前還是蓮花池.建商很聰明難道不知道地段的重要性??因為這樣才能合理價買到土地....現在地段好的土地早就超漲過頭啦.當大家都知道地段好,這地早就漲到不值得買了,....聰明的做法應該是去找目前沒有發展性的低價值土地, 經由整體社區規劃設計,讓它發揮出超過實際成本的價值. (這額外價值就是建商賺走的,自己蓋可以省下來)建商的聰明就在於他去找離市區有點遠又不會遠到不能接受,交通建設不好,又不是差到不能接受.然後土地成本低, 卻用比當地中古屋貴2倍的價錢賣.如果不小心以後有了重大交通建設 ,那就賺到了可以把房價再加倍....反正對買不起台北市房子的人來說, 這價錢可能只有北市1/2.只要他們肯買建商就賺翻了.建商在北縣蓋成本15W/P大樓賣到27W/P, 比在北市蓋成本50W/P大樓賣55W/P要好賣多了,也好賺多了.
Waffenss01 wrote:在台北市要集資蓋.最...(恕刪) 北市規定1.土地三百坪以上2.住戶2/3同意3.屋齡30年以上這樣就可以申請都更 會獎勵容積一般獎勵容積平均為30%左右基地越大有可能獎勵高一點
有錢有閒,應是退休族所想要的生活。退休族開始有「針對退休生活居所」有餘裕能過悠閒、優質的生活,並追求新的體驗與成就感的趨勢! 漸增,未來退休年齡應會逐步降低,退休族的經濟實力則會提升,首先要瞭解這群"活力退休族"的特色,這些中年輕退休族新鮮人,自主性強,要求高優質的生活,卻又要精打細算,高優質生活的定義已再不是繁華熱鬧的霓紅燈,或冷漠呆板的水泥叢林, 未來會更多人加樂活退休族夢想列車團體,
很棒的主意丫,雖然實行上會有很多困難,但我相信有心的話還是可以完成的,我住在三重,也是有很多地主找幾個人合資自建的案子,如果有好的計畫案的話,我相信會有很多人想加入的,如果最後決定的地點能在我家附近的話,我也會很想加入,加油喔,我會持續追縱發展的,希望到時有機會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