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選擇性信用管制」,
這招對小資產投資客的信貸來源很有效,
也可降低家用住宅的假性需求。
畢竟,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
家用住宅,做為生活必需品的角色,應當遠高於金融商品的層次。
現在台灣流行名嘴式嘴炮功,不論是非、不流行政策辯論,
誰知道台灣的住宅政策是什?
年度內應該比照贈與稅, 以累計總額課稅, 現在賣一筆課一筆, 沒有累進, 但所得稅卻是累進
買入後未滿一年即出售課買賣價差100%的稅, 滿一年未滿二年課買賣價差90%的稅, 餘此類推直到最高累進稅率, 若真的急需用錢而立即出售, 就由國稅局去清查財產是否真需賣房來應急; 賣價低於買價, 參考行情價格, 符合行情就不課, 若不正常遠低於行情賣出(地政事務所去判別送交縣級同業公會審察), 搬出贈與稅應付
買賣價均需向地政事務所登記, 若第一手與第二手私自將成交價調低, 當第二手轉賣第三手, 自然由第二手承擔價差, 除非以後各手都這樣搞
至於空屋處理, 應該會比上述更難上數倍, 人頭充斥, 查核極困難
追根究底, 應該是小富由儉, 大富由騙的想法; 想錢想瘋了, 無所不用其極, 這種心態也是政府要救的
之前住家附近一個便當店以為掛了日式兩個字就想賣三位數, 滷的東西明顯深淺不一, 又硬, 菜又有點黃, 排骨麵粉也不均勻, 比小吃賣的還爛, 最後沒開多久就收掉
贊成這位大大的說法~
大家知道1960's 亞洲經濟最強的國家是哪幾國嗎?沒錯,菲律賓是其中之一,當時菲幣在亞洲算是
強勢貨幣~台灣七成以上人口還在種田的時候...
那為啥現在會變成最大的勞力輸出國呢?這就是菲國土地政策無法有效實施~八成以上的土地資
源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加上政商勾結~造成階級無法流動~有錢的越有錢(忙著炒地皮收租~根本不
用花心思開創新事業)~沒錢的只能用"赤貧"形容(垃圾山就是家~是真的),沒有大中小企業支撐~
大家找不到工作~勞力只好外流...
現在的台灣就是菲律賓~不是未來式喔~現在式.(幣值都快一比一了)
跟房價有啥關係呢?大家想想~如果沒有中產階級急速消失,M型社會徹底化~未來的精華區的土地和房產只
會集中在少數有錢人的手裡~到時候......
房價多高干你屁事?(買不起嘛~)越來越多人被洗出精華區~甚至連便宜的郊區房子都買不起(因為大部分
上班族工作都是派遣的)...所以台北市的房價應該是很難降下來的~除非先解決稅制問題.要不然經濟流動
會越來越跟大部分貧民百姓無關.
P.S.越來越覺得現在政府好像二戰前夕的德國威瑪政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