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奢侈稅後首度看房,嘿,房價都硬得很哩…


Ambroise wrote:
以我身在電子產業,加...(恕刪)


A大講得好

光看電子業現況
其實台灣只是賺辛苦錢罷了
胖也只是胖高階主管

但我覺得
當工程師滿街走過度供應時
台灣廚師可能有機會崛起

至少傳產與觀光有機會
早期去大陸的台商
存活下來幾家都很強

金融業不必提了
辛苦而且看不到希望
不開放死路一條
開放會被吃掉

我看好台北房市
畢竟是各種新關係發展之處

新北市眼前辛苦
但朱市長企圖心強
將來也不差








Ambroise wrote:
以我身在電子產業,加...
電子業瓶頸,代表台灣過去二三十年的成長動力,未來將會休息一段時間,下一個明星產業在哪裡?
我覺得政府根本沒有想法
(恕刪)


小弟十年前就從電子業收山了,泡沫破掉後辛苦卻沒以前領的多
早就轉換跑道了
過程雖然辛苦
但也值得
-----------------------------------------------
一位朋友的大學同學
台大機械畢的五年級世代
在狐貍康撈夠了
想全職唸博士

一位大學同學
五年級世代
五年前不幹了
也是想唸個博士
不然在家玩外匯很無聊
----------------------------------------------
五年級生除了頂尖主管外
都開始慢慢退出
尋找新舞台
錢少一點沒關係
美好的仗
已經打過了....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這棟樓越蓋越高,終於跳脫 BS 的房價討論,來到利率&其他經濟數字了。


Ambroise wrote:
以我身在電子產業,加...(恕刪)


從你的悲觀看待台灣的未來,我相信你的年齡應該只有30多歲,不到40歲~因為,30多歲年齡層的人,是剛出社會就遇上失落的10年

如果你曾看過同時期歐美的經濟數據,你就會知道我在講什麼:外部飆翻天,台灣內部內需卻不振,租金漲不起來,反而直直落,導致物價相對低...

底下這張圖是美國、新加坡、台灣、香港GDP年增率的統計圖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台灣過去這10年經濟成長力道遠不如新加坡、香港,甚至只跟非常成熟的美國差不多~要知道,美國經濟規模相當大,要他增長個4%,那是相當驚人的數字耶~台灣經濟規模才這麼點大,卻只能跟美國擁有差不多的水準,根本不像新興國家

相對地,新加坡、香港的基期已很高,但GDP卻能在過去幾年中飆高至接近10%

最悲慘的是,過去這幾年,台灣的GDP增長率看似還不錯,但是他是僅限於擁抱全球市場的出口業,卻不是內需與外需同時增長的模式,導致不是在出口業的人薪資都被壓得很低,甚至內需不振下還波及到在出口業的部分人(取代性高的行政人員)的薪資水準

也就是說,30多歲的人已算是社會的主力,上有父母要養,下有子女要養,承受巨大的壓力,但苦苦地等待經濟好轉,不但沒等到,反而等到是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

過去這10年,全球經濟活動超強,這與大型的新興國家崛起有很密切的關連,也就是所謂的金磚四國

但,台灣在過去這10年,仍然只依靠歐美,卻刻意與中國保持距離,而沒能在上波全球經濟大多頭中受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南韓能夠迅速地從亞洲金融風暴復甦起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其實主要就是中國

日本其實也是受惠於中國崛起,才讓日本逐漸走出失落的10年

台灣在這段時間內都在作什麼呢? 一邊一國論、正名化運動等等挑戰中國敏感神經的運動

在這種條件下,台灣如何能如南韓、日本受惠於中國崛起呢?

現在,臺灣逐漸修補兩岸關係,希望能夠把台灣經濟重新帶回全球經濟體系中,讓全球外資(不僅僅只是陸資)重新檢視台灣的價值,吸引外來投資,帶動台灣內需的增長

這些,都是我們不曾經歷過的,大家自然都會有所疑慮,但這些經驗其實很容易從南韓與日本找到

早在10年前,我曾去澳洲遊學時,我強烈地感受到,民族極強的南韓人居然掀起學中文的熱潮

我問了好幾個南韓的同學,她們都說,高中時就要選修兩種外國語言,很多人都選英文與中文

我們台灣人只需學英文就夠了,居然還輸南韓?其原因還不就是台灣自己斷了自己的路!

至於你提到的DRAM與面板等等產業都嚴重虧損,唉...主要就是供過於求而已....

很多DRAM與面板的建廠計畫都是在2007-2008年景氣高峰時決定要建的,但建好之後,卻遇上金融海嘯,導致需求突然掉很多,DRAM與面板價格當然會跌得很慘

然而,當歐美經濟逐漸恢復活力,又加上大型新興國家消費能力越來越強時,我相信DRAM與面板又會突然大幅增加,價格又會一路狂飆上去,因為現在需求很差,應該沒人敢提出擴廠計畫,屆時肯定會出現供不應求,有機會一口氣把這幾年虧掉的錢,連本帶利賺回來

大概就是這個原因,DRAM與面板虧損累累之下,股價卻沒跌到變成雞蛋水餃股

我想應該是大家都看到我以上所講的未來

只要跌下去,長期性投資買盤就會進來

舉例來說,友達的淨值有30多元,但股價早已跌破淨值,而且看起來還會再跌,但我卻等著撿便宜呀~

總之,大家越是不看好,你冷靜仔細分析,正確判斷,並做好長期投資的打算,肯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你想嘛,面板這種東西需求只會越來越旺吧?現在不但是電腦、電視都大量使用,就連手機的面板也越用越大,Apple還帶動了平板電腦的新需求

Ambroise wrote:
以我身在電子產業,加上業餘投資人的觀察

台灣目前實在沒甚麼"國民所得普遍提高"的條件

以前所仰賴電子業出口賺取外匯模式,現在這些主要產業都面臨瓶頸,動能無以為繼

跟銀行借了大筆資金的 面板,Dram,你去看看第一季的虧損幅度,單季虧數百億台幣

從鴻海今年配發的股息,你也可以看出它的瓶頸

我認為他們接下來都會很辛苦,因為原來的路都走不通了,但轉型沒那麼簡單

但也不會倒,因為債多不愁,愁的是那些公股銀行,還有投資大眾


過去明星的 IC 設計業,有幾家打入最夯的 Apple/HTC 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主要供應鏈?

這也是為什麼股價高不起來的原因

電子業瓶頸,代表台灣過去二三十年的成長動力,未來將會休息一段時間,下一個明星產業在哪裡?

我覺得政府根本沒有想法


也許唯一的希望是陸資,但是對台灣是不是好事,會不會真的實現,我是百分之百存疑的



大大以您在墊子業的腳色來看
您的看法是正確的
但問題是
投資
是投資在通膨端的商品
毛利走升的公司才會有賺頭
而很抱歉的事
墊子業卻是處在通縮端
毛利大部分都在下滑
產品年年跌價
就算創新
價格也不會逐年走高
所以平均薪資跟產業成長性相對弱了許多
但是商品價格這幾年卻是飛快的成長

政府不是沒有想辦法
兩兆雙星
有的越賺越多
有的一季公司就賠掉一百多億
所以公司競爭力還是關鍵




yunyunhome wrote:
舉例來說,友達的淨值有30多元,但股價早已跌破淨值,而且看起來還會再跌,但我卻等著撿便宜呀~

總之,大家越是不看好,你冷靜仔細分析,正確判斷,並做好長期投資的打算,肯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你想嘛,面板這種東西需求只會越來越旺吧?現在不但是電腦、電視都大量使用,就連手機的面板也越用越大,Apple還帶動了平板電腦的新需求
...(恕刪)


從"面板這種東西需求只會越來越旺吧?"的說法來看 ,你對電子業了解的面向太少了

有需求跟公司賺錢跟股價,不一定有關

舉的例子: 很多像你一樣看好 UMC/Mxic 的投資大眾,一直納悶,不是需求很旺嗎?怎麼股價這麼低? tsmc 這麼厲害,怎麼本益比這麼低?

我沒有拿 Solar/LED 來講,因為他們相對較小,我舉的事都是年營業額數百上千億的大牛
從"面板這種東西需求只會越來越旺吧?"的說法來看 ,你對電子業了解的面向太少了

有需求跟公司賺錢跟股價,不一定有關

舉的例子: 很多像你一樣看好AUO ,投資 UMC/Mxic 的投資人,一直納悶,不是需求很旺嗎?怎麼股價這麼低? tsmc 這麼厲害,怎麼本益比這麼低?

我沒有拿 Solar/LED 來講,因為他們相對較小,我舉的事都是年營業額數百上千億的大牛
還在電子業...台灣想再靠電子業致富,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台灣唯一的活路, 只能靠金融業...而且講句難聽的,只能靠大陸。

只可惜,台灣擁有一個世界上最民粹的社會。

Ambroise wrote:
從"面板這種東西需求...(恕刪)


台灣的轉型沒南韓快,逼的自己本身要轉型~
三爽與LG的借大錢研發,可以忽略短期利益拼持久戰,這就不是台灣的強項!
南韓學日本,比日本還財閥化
電子業就是要有這種魄力才能當老大
---------------------------

以前台灣喜歡當老二
賺代工錢
PC/NB類高速成長時賺了大錢
五年級世代都知道什麼叫台灣錢淹腳目
華碩傳奇,股價六百多,除權再填權
廣達一股八百多
廣明也當過股王(我大學同學撈翻了)
這些高價股我都玩過,一張就可以買國產車
----------------------------

現在是老大吃香喝辣
所有其他人都要去跳海的時代
研發的魄力與企業企圖心很重要
---------------------------

人家是從美國回來加入電子業
我是從電子業畢業反攻回美國
在美國以美國人的角度來看世界
日本台灣與南韓都只是很會做生產,品質不錯
創新則....賣鬧了
研發需要大本錢長時間去玩,而且不一定會回收
可是老美就是這樣玩
連美國的學術界的國家型計畫都是十年
台灣的國科會是三年就了不起
美國的頂尖學校只做兩種研究
一是沒人做過,另一種是別人做不到的
大牌老師以工學院來說畢生的願望是發明一種技術
從無到有,然後發揚光大
一想到這種技術,都會想起老子我
理學院大老的願望是拼諾貝爾獎
台灣有可能嗎?
------------------------------

以矽谷模式的創新,Berkeley/Stanford/Caltech的研發
VC的砸錢
死掉幾個,幾個出頭就賺翻了
大公司砸錢的研發魄力
幾億美金的砸下去,玩個幾年
玩出來一統江湖
這種玩法老美都很習慣
最恐佈的是國防
一台F-22從研發到量產達20年
小伙子剛接,量產就可以退休了
習慣當第一名的人是自我超越,也沒有人可以超
------------------------------

三爽現在的魄力越來越大
可以與Apple專利大戰
最後來個以戰逼合
專利交互授權
我的本事強到即使是在某方面是競爭對手
你也不得不與我合作
我的零組件強到不能沒有我時,你還是要跟我買
當然Apple會扶持second source
但能力來說話

現在的三爽就是有這種態勢了

像OLED
可以賠錢研發
越賣越虧
但市場被我佔了
我再慢慢的改良
其他廠的製造經驗沒有我多
最後我才是贏家

一些封裝permeability的專利全部打包買走
LG與AUO必須想辦法繞過

三爽要當老大
當然要高薪找高手
薪水自然好談

台灣的代工當然限制薪資

沒有高毛利
當然沒好薪水

------------------------------------
我從不覺得什麼以前是鎖國台灣完蛋
大陸只是一個大市場
沒有本事
市場大吃的到嗎?

三爽現在有本事跟大客戶叫陣了
敢跟客戶以戰逼合

台灣呢???

微利?奈利?

這種產業,我當然離開~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我從不覺得什麼以前是鎖國台灣完蛋
大陸只是一個大市場
沒有本事, 市場大吃的到嗎?,...(恕刪)

+1
大陸低廉勞工反而阻礙產業升級 (毛三毛四破壞環境我一樣賺)


苦行僧001號 wrote:
還在電子業...台灣想再靠電子業致富,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台灣唯一的活路, 只能靠金融業...而且講句難聽的,只能靠大陸。

台灣金融業??? 算了吧!! 賺錢自己的, 壞帳給全民的台灣金融業 沒有本事的啦

  • 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