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 台北十大名宅 去年 好像有雜誌刊登 幾乎都是 70幾年蓋的大樓
逸仙路 也有~~
56萬~~

吶喊 wrote:我相信比價的效應,我也相信豪宅跌價是一種指標,只不過,樓主的觀察實在不精確不深入,首先,仁愛鴻禧屋齡多少? 當年的售價多少?胡亂套上近幾年聽到的豪宅價格,比上有一定屋齡的豪宅法拍售價,會不會太粗糙? 如果當年仁愛鴻禧的售價不到 56萬/坪,這樣樓主還想笑嗎? 另外,拿自己不深入的觀察,投射在一般住宅上,這樣會不會過於一廂情願? 有沒有想過台北市精華區老公寓的土地持份是多少? 會不會C/P值反而更高?
房市高手 wrote:
呵呵 你有點健忘? 台北這波房地產 最後 不就是靠豪宅比較行情 炒上去
去年炒作最盛時 很多屋主不是流行說「 附近豪宅隨便都上100萬/p 我這開價很便宜 」
記得一個重點 台北房地產才壞「 8個月」 這個名宅的「最精華戶」 也才剩 56萬 /p 剩下中古屋價格能高到哪裡去? 所以 看到那種幾十年老公寓 還開那種不食人間煙火價 頗好笑
你可能很少投資房地產 不知道 土地持份 除非能增加容積率 才有用處 不然 只是多繳增值稅而已 唉 這一套鼓吹土地持分銷售手法 上一波房地產 就有人用過了 你可能要換新的
還有 像這種房地產極度不景氣 連新成屋都很難賣 甚至等建商倒閉 很快淪為法拍 成為市場大賣壓
所以 別再想改建 慢慢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