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看到士林官邸旁邊靠近泰北高中好像在蓋國宅的樣子,目前那邊正在施工中,我看工程看板上面好像是??某公共工程及國宅....全名我忘記了,就在今年鄉林建設在官邸旁邊的豪宅一坪開出150萬的價錢,有沒有賣完我不知道,這算是在高價區蓋國宅的一種嗎? 其實在台北很多高價區都有國宅不是嗎?補充,找到相關資料了工程名稱:臺北市士林官邸北側地區區段徵收公共工程暨市民住宅新建統包工程# 市民住宅部分【面積約 1.48公頃】棟數及總戶數:8棟195戶坪型戶數:50坪型 114戶、 40坪型 69戶、 30坪型 12戶樓層數:地下室1層、 地上6層或7層停車位:汽車205輛(地下室)機車492輛(地下室195輛、 地上1層297輛)# 公共工程部分【面積約 4.02公頃】住二特區之標售用地(約2.22公頃)機關用地(約0.14公頃)公園綠地廣場(約0.59公頃)計劃道路(約1.07公頃)
slash.kuo wrote:我有看到士林官邸旁邊...(恕刪) 不到200戶,不夠呀...以士林區來說,蓋個2000戶國宅都不為過. 士林不也一堆老公寓???建完大規模國宅後,也就相當於都更了. 另外像萬華,大同,古亭,甚至西門等區, 應該也要大規模興建國宅來順道進行都更. 這樣民眾換房,其他相關產業才有機會分杯羹,不然像現在,一堆空房子,再好再貴,對大家有什麼好處?而政府在這個當口,更要避免"只想輕鬆賺錢"的,那種只想賣地賺錢的心態. 公家地,就拿來造福大家,不要只想賺easy money, 把住屋痛苦留給老百姓.
一般都是更新計畫.會向核心地區外緣發展.因為政府土地取得比較容易已發展飽和地區建設國宅雖然有效.旦規模會較小.且土地取得不易.成本高.會形成高買低賣的狀況其實開發區外核心.必須由政府規劃.土地徵收.交通路線規劃主導權等其實都掌握在政府手上.光靠一堆建商造鎮是無法成局的建議的做法是1.景氣差時或地價的低點.政府可有計畫收購土地與老舊住宅區.取得成本較低.作為以後都市更新之用.並可平抑地價的跌幅2.新規劃的重劃區.除了規劃捷運站與交通系統外.必須保留建設國宅的土地.而不是祇保留機關設施的土地而已將大部分的空地賣給建商去發展3.保留的國宅用地.在興建國宅時.建設規模需要視.當地發展狀況.逐步興建.當建商建案與投資客轉手將房價炒高時.可再擴大興建數量來抑制.4.捷運路線優先規劃開工於重劃區與新市鎮基本上重劃區與新市鎮的成功在於交通的便利性.與設施的完善.是否能與都是核心區.工作區.消費區順利連結因此高鐵.捷運的設施需與這些開發區綁在一塊.同步建設與規劃.一同實施政府要在飽和地區再去發展捷運.成本與時間都難估計.這是因為都市發展過度集中帶來的後果.都更計畫必須以轉移發展的策略.新與舊市鎮交通都需發展.但以新市鎮先規劃先建設.設想如果三峽新興市鎮已經建設好捷運站.交流道.聯外道路.公園綠地.公共設施完善.並且國宅不少.一坪只要15-16萬.跟台北舊市區30年的老房子30坪/萬.且沒有捷運.對於一般收入的您會考量哪一個地區買房呢另外政府也可以立法.超過50屋齡年齡住宅區.政府有權收購建立國宅含建置捷運站.供當地住戶申請轉移居住其實有很多配套可想.許多大大提的構想也都是具有很高的建設性只要政府不要笨跟懶應該是做得到
其實有的已經在做了..政府在公共建設開始之前,做重劃區.部分歸還給地主,部分賣給建設公司,作為開發費用..可是當市區開發完成之後.徵收土地就有困難了.要強制徵收嗎? 那被徵收的地主倒楣.用市價購買嗎? 那房子一定不便宜.都是老問題了...新加坡的方式要執行也有困難.新加坡地小,台灣地方大,如果景氣好的時候.如果沒有建商,政府開發的速度不夠快..政府在不景氣的時候有些顧慮.不敢讓房價下滑.本來貼在m01,被當成政治文.我只好貼到我自己的網站:房價太高所以買不起,建商應該降價賣,才能促進經濟???http://cader.com.tw/vbb/thread21018.html要討論房價問題,一定要考慮到地價問題.
irockhero wrote:設想如果三峽新興市鎮已經建設好捷運站.交流道.聯外道路.公園綠地.公共設施完善.並且國宅不少.一坪只要15-16萬.跟台北舊市區30年的老房子30坪/萬.且沒有捷運.對於一般收入的您會考量哪一個地區買房呢 我直覺想到的就是天母30年舊公寓,無捷運,未來也反輕軌,40萬/坪還是有人買…現在我會選新市鎮,但如果有小孩或有退休後就不一定了!
小弟在想是不是可以不要再公地出售,雖然可能涉及公產管理公有地興建國宅, 地價稅如同向政府租地的租金, 60年後進行都更, 只是住戶沒土地持分, 只有價值減損不太能增值, 不過政府都更補償壓力較小區段徵收後的新市鎮, 就像一些大大所述, 在未來設定的精華地區興建國宅(北市應該不太可能取得精華地段興建), 只能賣還給政府(公產管理的人可能昏倒); 蓋完國宅含土地持分一併出售, 在搭配法規, 國宅土地之都更或徵收補償全以公告為準, 至於如何設定未來的精華地區, 是不是能從公務機關的搬移下手呢另外公告現值不要往市價調針對養地的不肖人士, 以公告現值由政府買回, 而非以市價
jjhuang.t wrote其實有的已經在做了..政府在公共建設開始之前,做重劃區.部分歸還給地主,部分賣給建設公司,作為開發費用...........................其實我也同意您的觀點我的想法是比較適用於都市發展屬於密集型.大台北即是比較屬於密集型發展都市因此都更計畫重心在轉移發展.將新市鎮建立交通的強連結於核心區.並完成建設完善的生活條件讓過度聚集核心區的發展與人口.適度先疏散至新市鎮.這樣台北市核心住的需求轉移後.舊市區的更新才有空間但是像其他地區市鎮發展不足.以及腹地雙向發展如高雄市.採用的方式就須不同另外新市鎮的國宅用地與捷運用地.必須先規劃並取得.若新市鎮已經開發後.地價開始上揚.再.去採取徵收的手段.這樣成本自然會增高.困難度加大.因此必須在開發前即一併取得.不能等開發後再進行大家都知道買房的重點在地段.地段.地段這意味交通的強連結性與生活設施的完善度有關.新市鎮與重劃區若能滿足這樣的條件.將會把核心區.住的需求往新興區移動.但新興區需求一大.地價飆漲就會發生.--此時國宅用地與國宅釋出即可在這地區發生作用.調解供需抑制炒作也就是將國宅作為平抑當地房價的作用.這是政府調控的籌碼新興區能順利轉移.核心區的舊社區更新才能有空間並加速政府興建國宅的政策的缺點1.量太小2.交通的強連結性不足3.開發完才徵地.或再飽和區徵地一整個慢半拍
irockhero wrote:jjhuang.t ...(恕刪) 政府做國宅慢,我覺得應該是以前根本不把國宅真當一回事...以前國宅的興建, 大抵上主要是眷村改建. 以新市鎮開發或安居為出發點的計畫很少. 這是因為新市鎮開發需要相當大的經費, 而以安居為出發點的計畫,既沒有政績,也沒什麼賺頭,不如賣地來得省事,並且可以馬上充實國庫,同時,官員嘛,嘿嘿...有的還可以撈一筆...然而這次, 既然要擴大內需, 那擴大內需最主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不要把子彈浪費在沒有必要的地方". 試看前幾年什麼12大,14大建設,8百億之類的, 建出一堆垃圾,有的建了十幾年現在還在建--因為根本是可有可無的建設,只是在浪費公帑,為花錢而花錢. 那些錢灑出去,確實GDP有上升一些,但國庫揹了一屁股債,算起來有賺嗎??因此,利用現有的市區精華地進行國宅建設(不要再賣了啦),不但可以帶動營建等就業需求, 完成後還可以帶動都更(撥部分名額讓一些老舊社區優先承購),然後徵收掉這些老舊社區, 讓建商重新開發或準備後續利用. 而利用現有的高鐵, 由政府在各站進行新市鎮開發(不要想著跟那些建商一樣,只想賣地賺easy money, 你聰明,建商更奸, 除了政府,沒有人會去這些鳥地方開發新市鎮,做好這些地方的交通建設啦,有也沒那麼多錢)這樣才能提高高鐵利用率,引導人民利用這個交通工具, 以發揮高鐵效能, 提高整個島內的便利性. 這樣對於台灣未來競爭力才會有提升效果,而不是建一堆什麼紀念館---能住嗎? 能吃嗎?有什麼能看的嗎?希望這次政府可以聰明點, 不要再像以前一樣,只花錢不問花到哪裡去, 不然,每一屆政府都這樣亂花,能花到幾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