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時下去汐止買了一間30坪左右的房子
大概花了近900萬(連裝潢)
最近聽他唉很大
說錢轉不過來了
因為股票被套牢
他在公司的薪資水準應該可以打死公司95啪以上的人
這社會就算有錢老闆再多我相信他打不死9成也打的死8成
今天好笑的就在這裡
如果連這種人都買不起台北市只敢去買汐止
然後還叫苦連天
那被他打死的八成人口要住哪裡阿
台北市有貧民窟可以住嗎
這波房地產是不是炒到沒天良你由此就可看出來了
多頭你的話說的在美
也無法掩蓋人民買不起房屋的事實
請不要再害人了
再去鼓勵買不起房子的人要在現在購入房子
這會有報應的喔
sherman0928 wrote:
...加上建坪一坪3萬元(96年前的成本,品質算中上),再加上管銷、利息等其他開支一坪算2萬,實際成本一坪30萬元,加上淨利三成,委外代銷的底價就是最少要賣一坪39萬元。遇到景氣好賣的價錢高跟代銷分就算多賺的,賣得不好獲利就等著被利息錢吃掉,所以要拼最短時間完售;另外獎停條例多出來的停車位也算多賺的,還有容積移轉的操作,都是增加獲利的辦法...(恕刪)
請問,你朋友哪家建設?
建坪一坪3萬元(96年前的成本,品質算中上)
這是堆磚,沒水泥,沒鋼筋,沒地下室的價錢吧,台灣哪個都市有這樣的建價?台北縣抓7萬就偷笑了
獎停條例多出來的停車位也算多賺的,還有容積移轉的操作,都是增加獲利的辦法(96年前的成本,品質算中上)
請問地主賣地不會把停獎考慮進去嗎?挖地下室不用錢嗎?
地下蓋一層,樓上可以蓋三層
容積移轉的操作
容移不用成本?
你說的不可否認有利可圖,但好像不把成本算進去跟現實面有點價差。
ANTARCTICA wrote:
你有聽過地主賣地用獎...(恕刪)
大大
那您知道地下室的成本是整個建設最花錢的地方嗎?
土方挖出來可以賣錢,是呀 那你的基地有多大?
挖越多 地下室成本就愈高耶 你知道連續壁要花多少錢嗎?
基地規模不大的案子,他的單價成本更高耶
另外 現在的地主都很聰明了 停車獎勵 這個東西地主都會算進去
然後再跟建商談價錢,只是 英明的政府現在要把停獎逐步取消了....
不要說建商只會賺錢,說不定他賺的比例反而比賣雞排的還低 建商20-25%
雞排的45塊雞排 成本20塊? 賺25塊?
建商只是因為總金額大很多啊~~~所以大部分的人才會覺得建商賺很多....
但是相對問題 其實他們要負擔的風險也很大呀~~~
以上 單就台北市
如果是桃園等區域建案一坪賣不到10萬的話,營建成本大概也是5萬吧
只是土地真的很便宜
台北市會貴 就是因為土地難求呀~~~~
為什麼我不是台北市的地主

看了一個月多的房子,雖然股市從今年的八月7376點一路下滑到今天的4441點,市場經濟一片哀鴻遍野,但是房價就是不見軟化。上一波股市在四千多點打轉是在2002~2003年,而2000年股市的高點是在10393點,短短一年內殺到最底點3411點。這波的最高點是在去年的11月9859點,目前剛好一年,但是還未見底部。會利用股市的走向來探討房價是因為股票價值跟房子價值(土地價值)一樣,是屬於虛擬認同價值。以鴻海為例打個比方,鴻海就像台北市大安區的豪宅一樣。鴻海的EPS雖然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不振下,仍然有1X的表現,就如同大安區的房子生活機能雖然在大環境不景氣下,仍有不錯的優勢。但是鴻海的股價目前從高點的300點跌到現在的60點,股票價值打了2折。當初因為鴻海的高獲利率,所以在經濟面好的時候,大家認同的虛擬價值可以一路狂喊到300點,就像大安區的房價一樣。而目前鴻海的獲利率不變下,在經濟面不好的時候,對鴻海股價的虛擬認同價值卻只剩下20%,那大安區的房子價值呢?生活機能不變下,大安區的房價又掉了多少呢?目前的房價合理嗎?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比喻很不合理,但是我只是提出以經濟面來探討合理的房價而已。任何交易無論是使用抑或投資,均與經濟面有著相對應之正相關,當經濟面好時,股市大漲,消費能力水漲船高,房市交易當然也就絡繹不絕。但是當經濟面不好時,股市狂洩,消費力日漸低落,房市交易量也就進入萎縮期。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動產的需求會因為少子化而減少,但是當消費能力強時,一個人也會買上一兩間房子在不同功能使用上的考量。當消費能力隨經濟面不好時,就算要自住也沒有足夠的購買能力。而過渡的擴張信用,便經常會有只為」自住沒差」的迷思導致斷送幸福的斷頭戶產生。股票在2000年高點時,台北市的平均房價也達到高峰約42萬/坪,但是當股票跌到3411點時,台北市的平均房價也隨即摔落到34萬/坪。最近一期的股價是在去年十一月達到高點,當時台北市平均房價也是膨脹到高點約40萬/坪。很多人都在想危機入市或是買屋自住,但是在現在的股市未落底前,對房子的出手還是建議緩一緩。因為房價漲幅跟股價一樣快速,但是在跌價時,房市卻落後股市甚多。因為一般屋主很難去承認現實面。想想,如果你花了1000萬購買房子,兩年以後隨著經濟面大好的關係,房子價值被虛擬喊價到3000萬,你當然會立刻接受這事實,所以房價漲時隨經濟面立即反應。但是在半年,經濟面突然泡沫化,所有虛擬財富被打回原形(如股市),房子價值運氣好跌到1200萬,差點1000萬,更慘點到800萬的價值時,差半年時空的你會願意接受你現在的房屋價值嗎?大部分的人應該還在活在虛擬夢幻之中,直到真的發現資金流動無法調度時,才被迫承認事實,卻已經是無法挽救成為法拍斷頭戶了。而想要危機入市的人也要注意,別被價格軟一點的誘因成為建商或投資客的白老鼠,當房價被哄抬到3倍時,再以7折賣給你,以此例子你也必須多付1100萬,卻是沾沾自喜。所以目前接手的買家,真的要考慮再三,除非你看上中意的房子,而房價在你能負擔的範圍(每月的貸款本金攤能夠負擔,而不是用寬限期所需繳款基準當償還能力參考,不然很有機會就是下一個斷頭戶),這樣便可以買到」自住沒差」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如果不急的話,還是等股市反彈時再開始積極入市吧!

I am One!!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