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印象中柯p的政見中沒有說過"打房",他只有提出公共社會宅,所以我是不清楚為什麼要針對打不打房這一點又去捅柯文哲就是...2.社會上很多人都喊要打房,但究竟要打房打到什麼程度謂之"合理房價"?我想可能有人會講房價所得比,也就是以「房價中位數」除以「家戶所得中位數」以台北市來說,99年Q4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資料顯示,台北市房價所得比是14.3倍,一戶30坪住宅平均總價1500萬元,台北市平均家庭年收入為105萬,1500萬 ÷ 105萬 = 14.3,而房價所得比國際資料合理約在3~6倍。這只有二種結果:(1)打房~打房~打房~打房~往死裡打,把台北市30坪住宅房價打到剩405萬~630萬之間,平均每坪價格13.5萬~21萬。(2)拉高所得,把家戶所得中位數拉高到250萬~500萬。但顯然這都有想當困難度,只能房價拉低一點+所得提高一點才有可能。另外張盛和的看法是房價所得比7~8倍就算合理。3.不過我個人是不喜歡用"打房"這種字眼跟心態去看待房價,因為幾年前我自己也買了人生的第一間房子,我才知道原來以前自己是學生整天跟著罵房價太高有點酸葡萄心態,因為當時自己沒有房子,所以當然希望房價愈低愈好,代表那些擁有房子的人資產就愈少,起碼可以稍稍彌補我幼小心靈的不平。但當我出社會工作以後,我卻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要說今天房價不斷看跌,請問你今天敢下手嗎??你不擔心過了五年後房價繼續跌到剩買入時的一半??然後鄉民質問反正只是要自住,又沒差!是~我同意只是自住是影響不大,但問題是怎能保證會"永遠自住"??(你能抱著死守四行倉庫的精神永遠自住,你的子女繼承之後也要死守下去?),將來不會換屋?將來不會賣屋?(假如有急事需變現)將來不會有拿房子信用抵押的時候?(房價愈低能借貸的額度就更低),將來不會遇到政府徵收?(政府徵收以市價徵收,房價跌,補償金就愈少)將來不會附近蓋了什麼鄰避設施逼得非搬不可?有鄉民更妙的說:房價跌,房屋稅可以少繳,但難道不知道房價跌幾百萬要靠幾十年的房屋稅才能抵回?合理房價是一門學問也見仁見智,例如同一建案,收入高的人能接受的價位就比較高,所以打房要打到什麼程度很重要,我贊成現階段該下修,但真的不應該急就章要房價像坐大怒神一樣暴跌,那跟急速減肥一樣會產生副作用的(不贅述),應該嚴抓惡意炒房的那些行為,但房價應該讓它隨自由市場機制"慢慢降到合理"~~4.市場總是還有機制ex.在台北市一坪開1000萬,誰會買?但政府還是要有所作為,例如提供公共社會宅給薪資不高的民眾選擇,因為說難聽點,現在社會上的20幾K那些抱怨的人,你要打房打到讓他滿意可以買得起房子,那房價要跌多深?以一個月薪27K的人來說,拿1/3薪水買房,房貸 30年也只能買得起300多萬的房子,如果扣掉利息+車位+裝潢+家電,房價肯定不能超過200萬,假設30坪的的房子,平均每坪單價只能6~7萬,問題是有可能把台北市的房價砍到那麼低嗎?偏偏一堆人又覺得我工作在台北就非得住台北,政府的使命就是要負責打房,把房價打到讓所有人受薪階級都買得起,但這種齊頭式平等的打房風氣真的"非常危險"....5.很多人也忽略了台灣的房屋持有成本低,所以房價所得比是比外國很多地方高沒錯,但後面的持有房屋成本卻比人家低,如果把這部分成本也算進去討論,在台灣買房+養房的成本就不見得比外國還要高,像德國稅收重去補貼房地產,請問台灣人願意像那些國家課重稅嗎?像新加坡收入的20%要扣起來當買房基金,台灣人願意嗎?像香港買房只能買地上權,台灣人願意嗎?台灣人往往忽略了人家房價所得比比較低的實際情況下其實都還有其他相關配套....以房價所得比4-8倍這之間來說,蠻多縣市都還在安全範圍內,至於雙北市高我倒"不意外",因為國外很多城市的土地其實都比台北大很多,問題仍舊出在"供給與需求",雙北市的平地面積其實不大(頂多200~300多平方公里),台北市蛋黃區又更小了,但這區域卻塞了600萬人上下,人口密度比東京首爾倫敦紐約...都還密集,當然很有可能造成房價的推升,最後我不否認有一部分炒作的因素是應該被解決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