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wrote:
我認為不是轉車問題,
在於直達。
轉車只是浪費時間,不管在那一站。...(恕刪)
這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每一條線永遠都有直達的車站
不論怎麼規劃,只要起站和終站都是在同一線上,都享有直達的好處。
世界不是為你而轉,雖然你變不方便了,但是會有另外一群人因而變得更方便,不是嗎?
反而重點應該是在轉車,轉車方式規劃的好可以減少轉車的次數。不但可以縮短搭乘的時間,也可以減輕轉乘車站的負荷。看看現在的台北車站,不但擁擠,而且轉程非常麻煩,要走很遠。反觀以後都是只有兩線交會,換車變得非常容易。若兩線是平行交會,則更可以享受同月台轉車的方便。
Devin1927 wrote:
那為了公平起見,以後...(恕刪)
捷運局官方的願景圖:
http://www.dorts.gov.tw/public/Attachment/1111515552591.pdf
從圖上看到,未來能通台北車站的只有藍線和紅線
因為經費問題,當年的各條路線幾乎都只蓋了一半(如淡水線、新店線),另一半被列入後續路網(如信義線、松山線)
(也就是說未來要改的模式,早在民國82年就已經決定,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而現在這種淡水-新店(紅綠混合)和北投-南勢角(紅橘混合)的路線,
是路網還沒建設完成時的過渡模式,
也許也得怪捷運建設速度太慢,這一過渡就是十幾年。
當年這樣的規劃是有理論基礎的,
台北捷運的理念是"L型路網",透過紅橘綠三條L型路線,加上藍線和中運量棕線
在市區環環相扣,所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紅橘綠每條路線之間都互有兩個轉乘站
(例如紅線轉橘線就有東門站和民權西路站)
未來每條路線就是一種顏色,直覺化且一目瞭然,
而且轉乘次數最多只要一次(除了橘線轉棕線),也方便外國人和外地遊客,
(以前常有外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淡水的紅線開出來,過了中正紀念堂站就變成綠色)
雖然營運模式的調整會有不習慣,但是通勤族走個幾次也就知道了,
又可以避免在擁擠的台北車站換車(很多人未必是真的要去台北車站,而只是要換另一條路線而已),
某些旅客只是因為無法在台北車站換車就無法適應,殊不知他可以在其他站換車,
而且還不用走這麼多路,因為很多月台的設計都是走到對面月台就可以換的,
例如古亭站、西門站、中正紀念堂站。
要是未來所有路線都集中在台北車站,那到時候的情形只能用癱瘓二字來形容了吧。
至於新聞所述老人家無法直達台大醫院或榮總看病,
有這樣的疑慮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板南線呢?要到台大醫院或榮總永遠都得換車呀,
雖然不便,可是其他旅客的權益也要顧。
因為每人的目的地都不相同,所以一定有人方便、有人不便,
(住淡水在101上班的我不信會說改成這樣不便)
但是對於整體的利益來講絕對是利多於弊。
至於要補眠,我想這不是重點,睡不飽怪捷運沒直達?
bluenine wrote:
反對的主要原因一定因...(恕刪)
哈哈,住中和的人到忠孝新生站轉車~以後到「光華商場」掃貨方便多了~
學生們,早點出捷運走路到「台北車站」省錢又健康~


還有我覺得「綠線」的松山站很奇怪,在那裡就「斷了」不是很奇怪,為什麼不延伸到「舊宗路」的「內科」然後再接回「南港軟體科學園區」呢?這樣串連台北市「古蹟區--萬華、大同、中山」-->「南京東路-金融重鎮」-->「內科與一堆大賣場」-->「南港軟體園區、台北高鐵交通副都心」,不是Perfect?剩下路線的可以都走河邊呀~
這樣效率應該會大增吧,若是作「地下」太貴,就改為地上高架嘛,反正那裡都是河邊,房子也不高不密,也不大要徵收土地,這樣對內科的交通擁擠應該會有大幫助吧~


不然「內科」等民汐線與南北線,到時,很多人可能都不在世上了~




不然,反正民汐線也是綠線,民生東路的人都不歡迎,乾脆就不要蓋了,汐止段到舊宗路就直接接松山站好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