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c_kyy wrote:
除了車站位置之外,應該以高運量來設計比較洽當,目前捷運工程局網頁上說「路線規劃採採用專用路權之輕軌捷運或自動導軌之中運量捷運系統」,實在想不通為何是這種考量?高運量各線號誌系統都相通,列車調度彈性大,長期下來營運成本可以減低很多,若說木柵線是試驗性質採中運量還可理解,後續規劃的內湖、南北線還採輕軌、中運量實在難以理解.......
因為東側南北線要與環狀線接合,一車到底這樣,所以要用環狀線的同一個系統來蓋。
事實上,現在的中運量比高運量的成本更低,主因是不用養司機,耗電量也低很多。而且,東側南北線+環狀線的運量也還用不到高運量的系統。
還有,中運量不是輕軌,輕軌的運量更低一些,高雄市環狀線的規劃就是輕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