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ich wrote:
央行「打炒房」的兩難...(恕刪)
經濟日報社論所稱「相較於大陸上海、北京、香港、新加坡及其他亞洲一線城市,台北地區平均房地價格相對較低」,不知依據如何?但經濟日報在8月31日及9月1日亦有2則新聞報導倫敦的平均房價(40.7萬美元,約台幣1300萬)及香港九龍的地王地價(每呎6.8萬台幣,每坪約245萬),地王才245萬/坪,非地王的平均地價應該在200萬之下,皆可比較出台北市的房價很高了(詳01另一討論串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54&t=1733794&last=22166716 )。
又看看報紙的廣告,房地產廣告佔的份量,讓人驚訝,以9月3日某報為例,新聞主版(A版)共28版,其中房地產廣告就佔了14.5版,汽車廣告1版,其他廣告好像不到1版,也就是說若沒房地產廣告,報社將會如何?所以說房地產廣告,可能是報社的生存問題,報紙會希望房價下跌、房地產蕭條嗎?而頂新魏家會希望房價下跌嗎?所以他們的論點看看就好,重點是自己的判斷。
目前台灣利率約1%,韓國、大陸的利率都在2%以上,央行會不會再調高利率?雖然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只有1%多,但它的統計好像沒計入房價,若計入房價台灣的通膨又如何呢?
雖然房地產資訊可能會被媒體、建商、仲介等操弄,所以大眾更應多吸收資訊,睜大眼睛去判斷目前買屋的風險,雖然前幾年買屋者絕大部分都賺錢(帳面也好),但房價總有相對高點,不可能一飛沖天的,若買在高點,不見得幾年內可以解套,看看民國75-80年那波房價飆漲,80年買的,應該在民國95年後才能解套(買錯地區還不見得能解套,土地雖不可能增加,但台灣人口可能也不會增加-少子化,房屋可是會舊的)或者是東京20年前,或是美國3年前買屋的人,不知何時會解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