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多指的是舊公寓的短多,長空指的是電梯大樓的長空。
舊公寓由於有這樣的利多會降低未來舊公寓屋主出售的意願(因為未來變成新大樓的機率提高了),供給量減少之下,價格自然有撐。
至於電梯大樓的部分,當未來越來越多的舊公寓改建成電梯大樓,那電梯大樓的供給量就會大增,以台北市現階段電梯大樓至少2000萬起跳的行情來看,未來下修的機率非常的高,因為當供給量增加,高所得者的需求量都被滿足之後,接下來新增的供給量就會面臨到接手無人的情況,所以價格勢必要下修。
至於長是指多長呢?
我想至少也要10年吧,以現在"最高"2倍容積跟670坪的基地來看,能夠符合條件的應該也不多,而2倍容積大概就是建商有利可圖的下限,算法如下:
現在台北市都更最常見的就是建商跟住戶4/6分,以5樓公寓最常見的已建容積是300%(60%建蔽率x5=300%),要能夠達到4/6分,新建容積就要達到500%(建商分200%、住戶分300%),
住3的2倍容積是450%,建商再設法去轉移一些進來湊個500%還OK。
問題是所謂的2倍容積是上限,是一堆容積獎勵的總和,一個非常爛的居住環境加上違建戶一堆加上這邊弄一點、那邊搞一點,說實話要符合最高上限者真的是鳳毛麟角,也就是大部分可以達到1.5倍、1.7倍就很偷笑了,再加上670坪的限制,那符合者更少了,因此未來5年新增的供給量仍是有限。
不過5年後呢?
都市更新是一條是必要走的路,因為老舊公寓是一年一年的變老,可建的素地是一年一年的變少,從郝市長放出這條訊息來看,未來的更新條件一定會再調整,5年後也許會改成,屋齡35年以上、容積獎勵2.1倍、基地面積500坪等等。
之所以不能一開始就把條件弄太寬是為了控制供給量,不過長遠來看,以後台北市的舊公寓會越來越少,電梯大樓會越來越多,所以現在20年舊公寓的價格在20年後應該可以買20年電梯大樓,所以電梯大樓的價格長遠來講是要下修的。
所以這條政策的受益者台北市政府(房屋稅增加)、舊公寓的持有者跟20年後要買房的人,受害者是現在買新電梯大樓者,因為新電梯大樓之所以價格高出舊公寓一大節(土地持份可能還比舊公寓少),是因為供給量實在太少了,造成價格居高不下,不過20年後可能會豬羊變色。
ejan1969 wrote:
所以這條政策的受益者台北市政府(房屋稅增加)、舊公寓的持有者跟20年後要買房的人,受害者是現在買新電梯大樓者,因為新電梯大樓之所以價格高出舊公寓一大節(土地持份可能還比舊公寓少),是因為供給量實在太少了,造成價格居高不下,不過20年後可能會豬羊變色。
另外就算都更成功一屋換一屋,但是目前可都更的公寓室內面積大多就是30坪以內(權狀面積約50坪),旦以目前建商買土地所蓋的案子而言,這些都是給大部分有錢人來買的坪數大約都是在60坪以上,室內面積都在40幾坪到100坪以上,因此這都有自然的市場區隔.並不一定會產生替代的效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