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民生社區機能佳 高房價可期待

very agree!
不然就又變成塊水泥森林社區了.......

aggn wrote:
民生社區還是別都更的...(恕刪)
什麼時候有路這麼小, 全部是公寓, 沒有個社區規格棒球場或足球場卻稱為公園的"低密度美式社區" (敢說是美式社區規格就要比照美國吧?!)
不是有個民權運動公園有棒球場?旁邊還有個大操場可以踢足球沒問題
與其談都更不如期待空總那塊地比較實在些吧!
民生社區的悠閒氣氛的確很棒阿~
民生社區規劃好,環境幽,生活機能,學區也都不錯,這些都沒話說,

但是如果硬要冠上"低密度美式社區"那就真的見笑了...

比較有像的是過個橋民權東路六段兩旁的別墅社區,在那邊能找到一點點國外的感覺...
E見鍾情,獨E無二,The Best or Nothing, Only Mercedes-Benz!
以台北市的腹地容量而言,是無法在市區裡面規劃一個純美式大型社區。前庭後院,車庫就在房子旁。若戶戶如此,那台北塞不了多少人。

美式社區這個說法,我想是基於四十年前美援時代之背景。當時,台北多低矮房舍,路邊都是電線桿。所以稍微進步洋派一點的,老百姓就覺得那是美式的東西。當時達官顯要開的名車不是德國雙B,而是美國大車如凱迪拉克、林肯。當時台灣尚美,一切以美為高。事實上,民生社區確實也是由美援貸款專案,而得以進行規劃。以當時時代背景而言,確實是進步的社區規劃。

民生社區不是真正美式社區,完全同意。如果民生社區是美式社區,那就少了個味,就不是現在的民生社區。住在美國的人,都喜歡美國的環境,寬廣舒適,但缺點就是少了人味。沒什麼人下班回到家裡後,還會喜歡出門走走路、遛遛逛街。隨便出個門,都得開車才行。距離給了居住的舒適感,但也造成了生活機能上的疏離感。

民生社區的居民,下班晚飯後出門散步,可以逛逛小商店、書局、或者晚餐直接在附近各類小館子吃,都無須開車。但在美國,這就很難。所以美國固然居住空間大,但不少老年人去住了之後,都會覺得很無聊,開始懷念台灣的便利,出門有便捷的公共運輸系統,逛街購物,都很便利,而非只能開車去大華超市,或租一些台灣各類節目回家排解無聊。

我喜歡民生社區的不完美,也喜歡它因為不是真正美式社區,而具有的親切感與便利性。

很多新規劃的區塊,棟距寬、房子新穎高聳、公設設施多,一樓都是挑高迎賓大廳而沒有店面,這樣的社區我想很多人喜歡,但我卻不太習慣。我總覺得房子所在的區塊,固然要有適度的空間感,但基本的人味與適度的擁擠還是要有。有一部份的不完美,住起來會比較舒適些。人,如果每天穿西裝打領帶,久了會感覺挺拘束的。

agree! 民生社區根本不能算美式社區.

台北市真正獨門獨院又透天的美式社區. 聽說當初也是有美方參予的.
別人開的討論

lienly wrote:
台北市真正獨門獨院又透天的美式社區. 聽說當初也是有美方參予的.


也不是美國的社區都是獨棟透天的啊。

讀書時住過下列地圖上的房子,就是很普通的房子。非但沒有獨棟透天花園,甚至晚上唸書時,還可以清楚聽到樓上不知哪戶鄰居的“炒飯聲”。

Colby Ave
is it condo?

除了住dorm期間外, 我住的都是獨門獨院的透天house.

dulinsu wrote:
也不是美國的社區都是...(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