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房價~~~心得!!!

最近房市好像有點退燒
開始退場了嗎
房市跟經濟
政府很為難吧
再多的言語包裝 掩飾不了個人的私利


我覺得房價應該不會再漲了吧
雖然我最近買了房子
但是總總跡象
我還是覺得媒體炒作很大
房價高低,最根本的問題是政府政策
但如果像歐美的做法,雖然房價低了但吵著說買不起的人大概還是會不高興的

舉幾個例子:
1). 房屋稅(美加的房屋稅每年要繳近市價的0.5~1%)
2). 買賣的所得稅
3). 高額的管理費及維護費用

換句話說, 就算房子便宜一半, 如果每個月花幾萬元在(管理費,維護費及稅金), 那跟拿去繳房貸也差不多
但我至少覺得有2個好處, 一是不會有炒樓的問題, 二是住宅品質會提昇


台灣好像有錢買房,但都不花錢維護的.
(ps. 我在敦化南路2段上的大樓要整修時竟然有10多戶拿不出錢來)
billchen1968 wrote:
台灣好像有錢買房,但都不花錢維護的.
(ps. 我在敦化南路2段上的大樓要整修時竟然有10多戶拿不出錢來)
...(恕刪)


是公德心問題?還是房價問題?

會不會是背房貸背到連維修費都拿不出來了?

也有可能是投資客認為自己又不住,幹嘛維修,反正馬上就賣掉....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billchen1968 wrote:
1). 房屋稅(美加的房屋稅每年要繳近市價的0.5~1%)...(恕刪)


美國房屋稅和房屋貸款都可以抵稅

以下以幾年前加州年薪五萬美元為例,計算各種情況的應繳稅額:

情況一:單身、無撫養人、無房屋貸款

年薪:50000
標準扣除額:8200
聯邦稅:(50000-8200)=41800, (41800-30650)x25%+4220=7008
州稅(以5%算):41800x5%=2090
SDI:41800x.8%=334.4

7008 + 2090 + 334.4 = 9432.4美元

情況二:單身、無撫養人、一個月交一千元房屋貸款、一年繳二千元房屋稅

年薪:50000
標準扣除額:8200
房屋貸款:1000X12=12000
房屋稅:2000
聯邦稅:(50000-8200-12000-2000)=27800, (27800-7550)x15%+755=3792.5
州稅(以5%算):27800x5%=1390
SDI:27800x.8%=222.4

3792.5 + 1390 + 222.4 = 5404.9美元

9432.4 - 5404.9 = 4027.5美元

你房屋貸款和房屋稅一共可以抵稅4027.5美元(約12萬5千元新台幣)

台灣房屋稅和地價稅是相對低很多沒錯,

但是沒有辦法抵稅的話,對正常收入的人是懲罰!

billchen1968 wrote:
3). 高額的管理費及維護費用...(恕刪)


除了公寓外,美國大部分的房子是不用管理費的,

台灣就不一樣,台北市大部分大樓管理費約2000~5000之間!

應該學學新加坡.政府多蓋些國宅.

限定只有使用權不能買賣..或是只限定中低收入戶可以買.
WonderDragon wrote:
美國房屋稅和房屋貸款...(恕刪)


那看來美國也是鼓勵自住購屋, 加拿大對消費性房貸是不能抵稅的
一間近2百萬加幣的房子大約要1萬加幣的房屋稅, 加上保險,房屋/花園整理維護的費用,60-70萬台幣一年是基本的開銷

另外加拿大公寓管理費的部分也包含了公共建物的保險, 只比較管理費的金額是不公平的
台灣大樓的管理及綠化工作,跟人力的成本相比我反而覺得比溫哥華貴多了

有人在台灣住的大樓有買保險的嗎(投保建築物結構)? 發生災害時能由保險重建

好像連帝寶,敦峰這類10大豪宅,每個月繳幾萬元管理費, 但內容都不知道是否能跟歐美日的公寓管理相比
billchen1968 wrote:
那看來美國也是鼓勵自住購屋, 加拿大對消費性房貸是不能抵稅的
一間近2百萬加幣的房子大約要1萬加幣的房屋稅, 加上保險,房屋/花園整理維護的費用,60-70萬台幣一年是基本的開銷)


所以你可以看到溫哥華很多白人都把房子賣給新移民,

自己搬到便宜的地方或是公寓大樓去住。

只有新移民和有錢人才能負擔得起年年調高的房屋稅,

沒有高昂的房屋稅,那免費的12年國教經費哪裡來?

billchen1968 wrote:
另外加拿大公寓管理費的部分也包含了公共建物的保險, 只比較管理費的金額是不公平的
台灣大樓的管理及綠化工作,跟人力的成本相比我反而覺得比溫哥華貴多了)


台灣公寓管理費的部分主要花費是保全費和公共費用分攤,少部分是累積維修基金。

加拿大公寓管理費主要是外觀和周遭環境維護以及管理公司費用,少部分是水和瓦斯費用。

台灣重保安加拿大重環境外觀,兩者公寓管理的觀念和想法不一樣!

billchen1968 wrote:
有人在台灣住的大樓有買保險的嗎(投保建築物結構)? 發生災害時能由保險重建

好像連帝寶,敦峰這類10大豪宅,每個月繳幾萬元管理費, 但內容都不知道是否能跟歐美日的公寓管理相比...(恕刪)


一般銀行在貸款時都會要求借款人提供房屋保險的証明,

以保証銀行貸款不會受損,這個台灣加拿大都一樣。

但是加拿大除了十幾樓大樓外,大部分是木造房屋,所以保險費比較貴!

billchen1968 wrote:


那看來美國也是鼓...(恕刪)

就我所知,帝寶一單位每月管理費要20萬另加2.5萬瓦斯費(溫水泳池)...............
爬文後只有一個結論
大家把人均GDP,需求與供給的問題
套用到目前的房地產趨勢上
並研判已經產生泡沫的論點

其實是理論上適用,在實務上會發現根本不太管用

泡沫之所以會成為泡沫,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這不是泡沫

房價是通貨膨脹的產物,價格會因為短期間的政府政策(比方升降息)
或是大家所說的GDP高低,而有短期的波動(或許會有適度的漲多拉回)

但目前絕不可能是泡沫
因為什麼是泡沫~~就是大家都不認為是泡沫,才會成為泡沫

看到本版有將近80%的人不認同高房價
都存有極高的戒心
即使房價會修正,幅度也絕不會多大

個人經驗談,參考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