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mkh wrote:
中鋼的高爐是日據時代...(恕刪)
您這麼兇, 大家只是理性討論
怎麼您不提 水泥工業 ? 半屏山不是被挖平了, 石化鋼鐵也是50年代興起,就如半導體, 80年代興起 設在新竹, 難道沒污染嗎 ? 有 As...一直覺得它是問題
我只是想弄清楚 石化鋼鐵是故意設在高雄嗎 ?
個人覺得南部受較多不便, 傷害, 是該給予較多的回饋, 畢竟為了大家. 大家也要感謝南部人的忍耐
但版上有人一直說別人天龍, 也有人覺得南部人自我感覺良好, 這都不是好修養吧
大家是不是該戒除此內耗 ???
http://ecocity.ngo.tw/newfile/maintopic/cement/cement.htm
水泥業的歷史
1915年起,水泥業在台灣發展至今已有八十三年的歷史,期間歷經日人經營、國營與民營、開放進口等過程;產能由最初的三萬公噸增至目前的2339萬公噸,成長700倍;又可區分為六個發展階段(進口水泥問泥與政策之研究) :
(一)、萌芽期(1914-1945年):(1)1915年,日本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於高雄設廠,年產量為三萬公噸;(2) 1930、1943年擴建乾式豎窯,三窯年產量為36萬噸;(3) 1942年設廠蘇澳,年廠約10萬公噸。(4).改組為台灣水泥株式會社,年產24萬噸。
(二)、重建期(1945-1953年):(1).國民黨來台後,成立水泥監理委員會,接管日據時代的水泥廠合併成立「台灣水泥公司」,因戰亂產能降至9萬公噸。(2)1948年台泥首度外銷東南亞;(3).1953年年產量52萬公噸。
(三)、擴建期(1954-1974年):(1).此階段為開放民營時期,除將台灣水泥移轉民營外,還有永康、嘉新、建台、東南、啟信、亞洲、環球、正泰、信大、力霸、南華、欣欣、幸福等十三家加入民營的行列。
(四)、繁榮期(1975-1980年):房地產營建業蓬勃發展及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水泥的總產能已達1403公噸,平均年成長率為11.5﹪。
(五)、成熟期(1981-1990年):(1).1988年政府取消水泥進口關稅,開放進口水泥打破國產水泥壟斷市場的局面。(2).1990年宣佈開放大陸水泥熟料間接進口。
(六)、產業東移時期(1991年以後):(1).為因應西部礦權枯竭,於1991年行政院經建會在「六年國建」,確定在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規劃為水泥專業區。(2).1992年通過「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經濟部提出在花蓮選擇適當地點設立水泥專業區,引導水泥業東移。(3).1993年水泥業之貨物稅由「從價課稅」改為「從量課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