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

台北市的高房價是錯的

什麼是泡沫,套用朱學恆在節目上的一段話!

大意是,他不了解為何當2008年金融風暴時候,竹科很多工程師可能才離職四五各月馬上陷入困境的說法來回應!

因為她們的薪資所得雖然高,但負擔也重!

房價漲漲跌跌本來應該是自由市場上決定的事情,但是如果有相當多的承購戶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度過房價下跌利率上漲的風險時,這就是房價泡沫!

只能越吹越大,不能縮小!

整各台灣目前最明顯的地區當然是台北市!

政府能做的也只能維持泡沫的大小,而不是去撮破,希望靠時間效應遞減泡沫的威力!

運氣好,泡沫不會爆裂,但這不代表泡沫不存在!!

如果否認泡沫存在,那央行提高存款準備率提升利息停止寬限期的動作,也不應該需要擔心台北居民負擔不起!!

1000萬的利息現在一年才1x萬左右,如果調漲2%,也才多20萬對吧!台北市有能力很多對吧!!?


問題是真的是這樣嗎?
多貼 恕刪
多貼 恕刪
多貼 恕刪
多貼 恕刪
我們不需要知道那些台北有錢人的口袋有多深
這位大大想必自己也是口袋很深才敢出來嗆
不過....那不是重點

重點是要知道"閣下"這些所謂口袋很深的人是怎麼個玩法
以錢滾錢是良道
但手法有優劣之分
人心也有善惡的差別
一樣在做生意
就有殷實的商人跟無良的商人
我相信S大一定是很有良心

現在來討論"有錢人"是怎麼炒房的
這比較重要也是為什麼政府跟一般小民要有所警惕

如果有興趣的話
你也只要回答我這些問題就好

1.口袋深的人,會用全副身家投入買房嗎?如果有低利、高趴數的貸款可選,他會去代低成數高利率的貸款嗎?

以小弟的認知,想累積財富就是大玩財富槓桿,所以沒有人會用高利低趴數的借款去投資;
要投資的人一定是自己儘可能保留現金,用最少的錢去投資,那就是選擇高趴數低利率的借款了。
投資的風險是很高的,這對有錢人或窮人來說都一樣,但窮人被套牢之後跑不掉,
有錢人被套牢之後,有比較多門路解套
對只想買一棟房子來當住家的人來說,一定是投入全部的身家。
對錢多多投資玩玩的人來說,這邊房子投資失敗,就任賠殺出,炒別棟別區就好,
炒高房價方法很多,一直喊多也是其中一種

2.這些很有錢的人,什麼時候會從市場抽身?他們什麼時候會跑?

這問題跟他們口袋的深度沒友直接關係;錢不夠的話,靠關係東摸摸西搞搞就有了,不然怎麼叫有錢人。
他們會跑的時機跟他們口袋有多深,一樣你我都無從得知。
但是危機的引爆點什麼事情都有可能,2002的SARS、前年的高油價、美國的次貸危機
這些都是一種心理狀態,跟物理現象沒有直接關係,
口袋深的人,危機一來也是先抽身,等危機過了再進場
所以你的論點"口袋深度越深,支撐力量就越大"
其實不能成立

小弟知道一件事情,有錢人都很會選時機,他們跑的時候,也就是最後一隻老鼠接手的時候。
而最後一隻老鼠,常常都是不夠有錢,認識的人不夠有力,
只會傻傻跟著政府利率政策走,或是聽信房仲業者打造的泡沫說詞,
想老老實實買棟房子住的薪水階級。
他們買的不見得是帝寶,大多都是跟著被炒高房價的周邊社區。
辛辛苦苦存下來的一兩千萬薪水,買在一個台北市中心,只因為住習慣了,
事實上生活環境差勁的很,有錢人只會買來投資根本不屑住的地方,
然後買到高點就被套牢了,貸款還有兩三千萬....
(老實的薪水族,習慣是30%~40%自付,其他再貸款,因為信用好貸的總額也高)

有錢人呢?早就跑了呀
跑去炒別區的房子、跑去炒作別的投資工具

像小弟這種薪水族
口袋深度不夠,認識的人也不夠有力
當然也知道要存錢累積實力
等機會來了就進場
問題是哪個點算好機會?
現在的房價絕對不是........
進場的人就算不是最後一隻老鼠,也是最後倒數的幾隻
跑不跑的掉,就看運氣了

kuoyuan1 wrote:
房價高不高,看民意就知道。若房價不高,政府不會在近期採取一些手段降低房價。
所謂合理房價,就是讓本國人民每個人都有可以擁有適合的房子。台北市房價太高,就買台北縣、桃園這句話沒錯。錯的市政府有沒有想辦法讓工作機會也移轉到台北縣、桃園、基隆,甚至全台灣各地。不然每天上班所花費的時間及交通成本,一樣是讓人覺得房價太高。


民粹,把民意無限上綱。

如果這麼好混的話諾貝爾經濟學獎早可以廢了。那些專家們每個都可以去跳樓了。

民意會不會有失靈的時候? 有多少次選舉結果跟民調有落差? 這種論調已經不知道被打槍多少次了。
ethan11 wrote:
我們不需要知道那些台...(恕刪)


我只能說, 如果時機都像你現在看的那麼準, 你早就已經是有錢人了, 大概也不屑跟我們在這裡哈啦!!!!

哈哈哈!!!
willk wrote:



拿本益比來評價...(恕刪)


評價的話還有道理
拿來做交易的依據就沒有道理了.....
你應該懂我的意思......

這一版算是少數可以蓋那麼多樓又有一讀價值的版,共襄盛舉一下。

我一直認為只要一個泡沫的破滅就是蘊量另一個泡沫的開始,只是一個漲5年就破的泡沫及20年破的對你我影響不盡相同,一個20年才破的有比較多的時間讓人從被動的等著被陪葬爭取成為有能力跳出此一循環或建立比較好的自我保護。未來要升息是大家的共識,但爭論的是多快及多猛,目前我看來是溫和緩步向上機會高的多,我想如果不動產炒作限於大台北精華區時,沒必要把剛回溫的景氣及更多的房貸族一起拉進去嚴打,壓抑房市跟讓房價大幅縮水可是兩回事,人的判斷一不小心常跟期望方向相似,當有一群人希望降房價讓他的財富自由度及購屋期望可以實現時,另外有一群人可是很在意他的利息負擔及財富的縮水,這些人雖然在意的方向不同,但都是人人一票,如何同時滿足這2種人可是政治上的一大學問阿。

當大家的錢無處去,當大家剛受過傷害怕買的有價證券變成無價廢紙時,以國人的習性及價值觀,投資不動產就變成了好去處,而當一個區塊不動產歷經幾次景氣循環後還能屹立不搖的,就是大家第一選擇,只是為什麼大家要買台北市不一窩蜂的去買淡海新市鎮?我想要探討的是不單是不動產炒作問題,政府的國土政策實在有必要好好檢討。我以一個網路嘴砲族觀點來看,大台北精華區不動產慢慢轉變成非一般住宅商品,而是成為投資標的及財富象徵工具,以此樣本推到全台灣可能有所偏頗,我個人手上是沒有統計資料,不過我好奇的是如果把台北精華區(如大安及信義等)當outliner排除後,目前不動產漲跌資料不知道會變成如何?希望板上有高手可以分享一下。
stephen02 wrote:
大家都覺的政府官員就該是神
神應做大家所不能的事,不知的事
問題是
他們是人,所以他們了不起能做的事,就是比一般人好一點...(恕刪)


就算不是神也應該有自知之明,作不來就趕快下台換人作。不要像台北市洞越挖越多,後面接手的人老是中標、出包。
apple33 wrote:
葛林斯潘在2000年...(恕刪)


好文

資產泡沫的代價沒有幾個人能承受 包含政府

資產避險的工夫卻是匹夫有責 每個人都小心翼翼注意資產泡沫

於是乎 想買房背房貸的 沒有對錯 因為那是個人選擇
無殼蝸牛也承受無殼的苦
但在這泡沫膨脹的當下
緊縮所有銀跟 即是對抗投機炒作的最佳利器
投機客不管怎樣都得出場

那些土地價值不滅的理論 十年線二十年線都是笑話 荒謬
隨便看看 房價循環趨勢就知道了

還談什麼香港房價
香港房價泡沫的時候是打三折 才不過十年前的事

I Dont Know wrote:
這一版算是少數可以蓋...(恕刪)


個人一直認為房價的漲跌指標不能完全用來當作是否購屋的依據。

最大的依據還是要依照個人財務收之的平衡狀況來決定。

假設試算買屋後,個人財務達到極度平衡的狀態,則無論房價多便宜都不宜挺進。

為何? 收支平衡叫做收入等於支出,只要有外來因素影響都會打破這個平衡狀態。

如果是頃向好的那一端也就算了,如果頃向不好的那一端.......

比如升息,最先死的是誰,不會是投資客,而是收支達到極度平衡狀態的人。

這一類的人,大多是省吃撿用好不容亦可以繳交貸款購屋的人。這種人才是斷頭壓力最大的人。

另外,所有的投資都一樣,高報酬的背後通常代表著高風險。

也不用說沒賣都不算賠,還有就算有漲,沒賣出也都不能算數。這只是帳面上未實現,卻都不是實際上的結果。

用這樣的心態來看,不管做任何生意或投資大概都會賠個一褲子。

作好自己的財務評估,並且控管風險,我才懶得理專家怎麼說,如果成功那麼容易複製,全世界早都是有錢人了。
  • 5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