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想真正了解房市走勢的人進來吧!

yunyunhome wrote:
>如果是這樣的...(恕刪)


1.怎麼會是斷章取義..您發文的意思不就是認為貨幣供給增加會導致房價上漲嗎?

現在您認為會修正.長線貨幣供給仍會增加.所以房價會繼續上漲不是嗎?

而且您認為貨幣供給增幅要和房價增幅相當是不是? 但問題是 為什麼不是股市漲幅

要和貨幣供給增幅相當.不是中小企業增加幅度和貨幣增加幅度相當.小弟不敢否認游資太

多導致房價上漲.但這絕對不是唯一的理由.更多的是投資客建商媒體的炒做.稅制的不公.

資訊的不透明......等造成的.資金面只是在火上加的油而已.重要的還是政府有沒有把住

宅政策當一回事.版上太多人舉德國的例子.我就不再贅述了.

2.您用儲蓄率來否定 "房價與所得比"的意義的~...那儲蓄率和房價所得比有關係嗎.

3.貨幣供給量的定義如您所說沒錯..小弟一時筆誤...不過我所要表達的是節儉的矛盾..

儲蓄率的增長只會緊縮消費.長期影響自然會使得通貨下降.

4.至於我說通膨2006-2008年比現在嚴重..嗯..只是要提醒您引用數字錯誤而已.至於4%

嚴不嚴重喔..您可以跟中印比.我也可以跟其他比較低的國家比.但至少就台灣(其實不只台

灣)而言.已經算是那幾年來最高的了.

5.政府政策當然不是要搞到崩盤.但會不會崩盤卻不是政府能夠確實掌握的.

6.倒是第一次聽到人家說負利率是物價年增率高過房貸利率..一般都是指通貨膨脹率大

於銀行存款利率吧.

7.希望房市下跌 =/= 仇富..請不要把它畫成等號.





yunyunhome wrote:
依據過去10年的歷史經驗來看,台灣房價只要年增15-20%,很快地隔年就會往下修正5-10%

因此,2010年台灣房價年增20%,我們只能說確實接下來會有修正波~

奢侈稅只是一個催化劑罷了~

但,依照我的觀點來看,這應該只是修正過熱而已,因為現在的貨幣供給量年增率的瘋狂程度根本還不到1990年房地產崩盤前的盛況

但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下,既然目前貨幣供給量增加如此之多,房價說要修正回2005年的水準,唉...除非台灣經濟崩盤,貨幣供給量大幅萎縮,讓鈔票再次變得值錢,否則房"價"大跌,簡直是不可能~

貨幣供給量與房屋的價值肯定有一定的關聯性,只是這個關聯性很難準確估算的



對Y大的細膩而全面的見解
我真佩服得五體投地(雖然Y大沒直接回答我問題,但這次也算給答案了)

尤其說奢侈稅只是一個修正波的催化劑
比喻得非常傳神

個人在本版受益良多
有雲開見月之感






rsc1234 wrote:
難得有這麼有見地的想法
但是在這裡無法引起共鳴

這裡只要有"房地產大崩跌"的結論
才會有很多人認同

+1

對啊,這個版不是買不起台北市房地產的人的取暖版嗎...

不過當然發文者的文章是非常好看的,請繼續加油!
完美女神
rsc1234 wrote:
加上日本大地震 日本猛印日幣 影響世界金融市場不可小覷
而且也影響全世界景氣復甦
QE3已經不知不覺中發動 房價還會漲..

我自己是覺得後者比較有可能.(恕刪)


這我有疑問...
日本人的消費型態跟美國人不同,比較封閉,
不知道會不會跟美國印鈔票 QE1/QE2 結果不一樣..

日本消費市場看起來還蠻封閉的.
這次災變不知道會不會改變消費習慣.接納外國的產品.
至少農產品其他國家就是安全一點.
我本以為日本缺錢,加上核汙染的影像,會開始接納國外廉價產品.
目前還沒有看到什麼新聞是這方面的.

如果他們接納與不接納外國廉價產品.
對日本印鈔票的流向會不會有影響?,..

我也覺得這次打房,高舉正義的大旗其實很有問題的
我覺得應該是看到了任內崩盤的危機,非處理不可..
(數據為何,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還能撐的話,應該會盡量撐到下任再處理..
如果沒連任又崩掉的話,可以順便把責任推到其他黨派...


而且殘酷的說,我認為避免崩盤的作法就是:
"避免財力不足的人此時買房;先把沒錢的趕跑再說..".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我認為貨幣只是原因之一
哄抬房價也是該正視的問題
一些沒那種(塞康)又愛亂吃瀉藥的投資客才不會單純的閒錢太多而投資房市
說白一點,想玩槓桿罷了

我知道版上有人不斷預測房市下跌
若真如此我也很樂見,畢竟一個國家的經濟火車頭不應該由泡沫帶領
但我悲觀的以為,房市只會小幅下跌,有點像百貨公司難得降價,打個八折安慰安慰而已
手排好難 wrote:
我認為貨幣只是原因之...(恕刪)



看起來有點道理

但那是過去部分的歷史 而不是將來

不知道y大對於 M1B 去年連12個月降低有什麼看法

目前只差約3%多一點 就將與M2 形成死亡交叉

不知死亡交叉出現機會有多少?

萬一出現房市走向又將如何?


補充一下 今年元月的M1B年增率是 9.35%2月M1B年增率升至9.40% ;元月的M2年增率5.59%2月為

6.12%,

差距一月為3.76% 二月縮減為3.28% 供您參考
我喜歡去挑戰"主流"的思想~我發現很多所謂的主流思想往往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舉例來說,目前轉而在網路上活動的黃國華,他表面上是說,很多媒體都扭曲他的看法,所以他要自己辦雜誌~

其實,他也是那種迎合他的聽眾/觀眾/閱讀者的媒體人,根本沒有所謂客觀的解析在裡面~

舉例來說,他竟然認為,新莊的房價比維也納的房價還貴,就認為新莊貴得離譜,因為新莊人收入沒有維也納人那麼高

問題是,他怎麼不拿新加坡或香港來比新莊的房價呢?因為,如果這樣比,新莊的房價簡直便宜到離譜,他就很難導出讀者"想看到"的結論:台北房價貴得離譜~

其實,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房價根本不能直接相比,這就好像要比說橘子跟蘋果哪個好吃~

硬要比,除了居民收入以外,更要比人口密度,因為人口密度越高,土地相對這些人口就越是稀有~"物以稀為貴"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新加坡或香港的房價比台北市更貴,主要就是人口密度差不多之下,她們的收入更高,支撐起相對高的房價

新加坡 人口密度 6428.1人/每平方公里 新莊區20245人/每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5%8F%A3%E5%AF%86%E5%BA%A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8%A1%8C%E6%94%BF%E5%8D%80%E4%BA%BA%E5%8F%A3%E5%AF%86%E5%BA%A6%E8%A1%A8

當然,新加坡的國宅價格只有行情的一半,讓很多新加坡人都買得起~因此,問題不是出在房價貴不貴,而是政府為什麼只會把土地高價拍賣出去,而不是蓋超低價的房子,讓一般人買得起?雖然現在政府打算要蓋國宅,但地點還是都選在相對偏遠的地方,價格便宜也沒用呀~

想也知道,會在mobile01上活動的人都是什麼樣族群的人,大多數都是比較年輕,經濟實力較差的人

就他們的單純想法中,這麼多"人"(其實moblie01活動的人在房市中來說根本是少數民族)都不買起,那肯定是房價貴到離譜

但,我們是跟有錢到爆的人在搶著買房子,哪有辦法搶得贏?

在台灣的稅制下,很多人的收入根本沒被列在統計數字,很容易"低估"了台灣居民購屋能力的~

例如,炒股票賺到的價差,要繳什麼稅?只有微薄的交易稅~

很多人都罵政府說,股票交易應該要用實價來課稅,但股市是推動台灣經濟的重要的市場,若用實價課稅容易導致交易萎縮,讓企業沒辦法用超低的成本籌資,經濟只會更難推動而已~

只是,道理是這樣沒錯,但我們卻得跟不斷輕鬆賺進大筆鈔票的人一起搶房子,她們"創造"出的貨幣量,壓低了大家手上鈔票的價值,卻只有少數人不但沒受影響,反而還獲得好處(賺了錢買房子,享受通膨帶來的"好處")~

結論就是,你生長在台灣這個環境,任命吧!不然,就學我,乾脆不要生養小孩,以免降低自己的可動用資金能力~
嗯...非常喜歡你這句 ""挑戰主流的思想"" 這句話 . 閣下文章我細細拜讀過 , 很精采~~

黃國華 或民國100年大泡沫作者, 或張金鶚教授 , 他們不夠貼近房地產市場. 所以推敲的結論會有所

偏差..可能還被自己的專業習性誤導判斷. 我在這市場超過15年以上 , 不好意思! 讓我依老賣老一下 ,

解釋一些現象..



2009年為啥高失業率下, 房地產依舊高涨的 ,因為兩岸和諧與贈與稅調降10%吸引大量資金回流..

有人質疑貨幣供給量增加 未必是導致房地產上涨的因 ,貨幣供給量增加, 為啥會跑到房市不是股市?

這裡可能忽略資金持有者的習性 ,依照風險忍耐度去細判 , 資金持有者分為2種人.一種是保守型

另一種是積極型.




房地產經驗, 一般來說剛開始起涨點吸引保守型資金..等市場熱到某個程度時積極型會加入

民國88年以前 一年期定存利率幾乎6% 7% 之前更高9% 這樣的利率保守型的人怎麼會投資房地產

民國90年利率忽然栽下來至2.5% 此時房地產相對低點, 逼出這群保守型人的投入, 另外2000年當時股市

動盪程度多少也嚇出部分投資人吧! 2002-2006年相對房市的熱絡程度, 股市相較低迷, 原因是當時銀行

手上逾放比幾乎從8% 開始打起, 銀行正焦頭爛耳忙著打呆帳...目前本國銀行逾放比不到1%, 要銀行倒,

可能得多等幾年看看有沒有機會.



房地產市場對短期的貨幣供給量變動, 反應沒股市靈敏,例如利率4%, 市場可接受的的數字.

2%到4%這區間的貨幣供給量到底會收縮多少? 對不起! 我不是貨幣學專家, 不清楚這數字

其實用利率變動觀察更簡便..有人說, 過去的經驗將來未必是準的... 沒錯!!這次涨法跟過去就不同 ,

連"政府"" 銀行"因應手法也不同 , 不再任其發展 , 會用些手段(奢侈稅)澆息或降溫一下, 或說更小心

(降低貸款成數)不讓同一塊石頭絆倒2次...



版主願意無私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這樣的文章很棒, 直得喝采!!


sean1972 wrote:
1.怎麼會是斷章取義...(恕刪)


>1.您發文的意思不就是認為貨幣供給增加會導致房價上漲嗎?
>現在您認為會修正.長線貨幣供給仍會增加.所以房價會繼續上漲不是嗎?

如果沒有政府先把貨幣供給量暴增起來,又把利率壓低到史無前例的低時,房價根本不可

能會被引動的~許多人,特別是眼光銳利的投資客,看到政府製造了大量的貨幣出來後,眼

看機不可失,把大筆資金投入房地產(雖然政府希望投入開工廠,但接不到訂單,誰願意投

資在固定資產上),然後房價越漲,貨幣供給量就越高,貨幣供給量越高,卻又再進一步拉

動房價~

因此,如果未來投資信心與消費信心未受打擊時,就算短期修正,長期來看確實是會漲個

不停的~關鍵在於,政府有沒有把貨幣供給量壓低下來~

如果沒有壓低下來,以目前的貨幣供給量水準來看,沒道理房價會回到2008年以前的水準

,因為從2008年以來貨幣供給量爆增40%,沒有"反應"我們手上貨幣已沒那麼值錢,其實反

而是不合理的~如果壓低下來,政府又擔心好不容易拉起來的經濟又掉下去~畢竟,不能因

為房市過熱就打擊整個經濟阿~又加上,央行在控制貨幣供給量時,他是控制在一定量的年

"增"率,亦即央行是放手讓貨幣供給量保持在增長的~

在這個格局下,時間拉長來看,貨幣供給量只會不斷增加的~若10年後,貨幣供給量至少增

加50%,你認為房價能不反映這個事實嗎?在10年中,投資信心與消費信心遲早都會恢復的~


>而且您認為貨幣供給增幅要和房價增幅相當是不是? 但問題是 為什麼不是股市漲幅
>要和貨幣供給增幅相當.

我沒說,貨幣供給增幅要和房價增幅相當,我只有說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勢必會影響房價的

上漲~至於貨幣供給增幅的程度會如何影響房價,我相信這根本算不出來,因為影響房價的

因素非常的多,貨幣供給量只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而已~

股市同樣也是受到貨幣供給增幅的程度影響,但他更會受到心理面影響(例如日本地震後,

很多人就會去"猜",哪些公司會受影響,哪些會受惠,但這根本不會有答案的)

只是,依照實際情況來看,每當貨幣供給又開始增加時,股市確實會上漲的,但貨幣供給

量減少時,股市又會下修的~

>更多的是投資客建商媒體的炒做.稅制的不公.資訊的不透明......等造成的.資金面只是
>在火上加的油而已.重要的還是政府有沒有把住宅政策當一回事.版上太多人舉德國的例子

>.我就不再贅述了.

我已有講過了,房價沒所謂太貴,只有超漲與超跌,你講的這些炒作因素頂多只是讓房價

超漲而已,但最後還是會回歸貨幣供給量(影響鈔票本身的價值)與房屋價值的合理關係~
我認為這二者的關係不是以非常有效率的方式連動著,在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人為影響,而

搞到超漲與超跌~

以股票來說明到底是消息面影響力比較強,還是資金面影響力比較強,你就會更明白了~

試想,某檔股票每天成交量只有1000張,股價10元,換言之,每天成交資金約在1000萬~

A君準備著1億,打算在1個月內把股價炒高到30元

B君認識台灣百大媒體,關係非常好,他有信心讓這些媒體放消息說,該檔股票前景看好,

預期獲利將成長,他也預定在1個月內把股價炒高到30元

你認為誰的成功率比較高?

我相信你很明白,答案肯定是A君~

因為,每天成交量也不過1000萬,A君只要每天拿出500萬,他就是該檔股票的最大買方,

只要他出手用漲停板買進,當天肯定檔停板收盤

他就這樣連買1星期,肯定會吸引一堆人跟著搶著買,但這些人不會很在意到底是為什麼漲

,因為每個人都想著他不"貪心",賺一個漲停板,他要"滿足"了,而且每個人都認為自己

沒這麼倒楣,會成為最後一隻老鼠~

如果此時,再配合媒體放話說,該檔股票前景看好,預期獲利將成長,A君根本不用全部把

1億都拿去買股票,就已經能炒到30元了~

當然,在A君炒高股價的過程中,如果整個大環境都缺乏投資信心,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會

跟著買,股價還是能炒高,但恐怕沒人肯接手,A君也沒辦法實現獲利~

因此,我才不斷強調,投資信心影響也很大~

相反地,光是透過媒體放話說該檔股票前景看好,但股價根本沒什麼漲,大部分的人可能

會覺得這是騙人的吧,以致於漲勢維持不久,根本炒不到30元就掉下來了~

至於你說"稅制的不公.資訊的不透明"影響程度更小,因為就算你能真實地掌握到某個區塊

的成交價都是100萬,那又能怎樣?在投資信心十足與資金充沛下,每個屋主只想用更高的

價錢賣,而不會只用100萬賣的,因為人是貪心的動物~

舉例來說,如果你出價100萬買,屋主馬上就答應,你會不會反過來覺得你掌握到的真實交

易價格100萬是不是還是高估?對屋主來說,如果買方馬上答應用100萬買,屋主會不會覺得

賣得太便宜?

稅制搞得所謂"公平"只會抬高交易價格而已,因為屋主肯定會把所需繳交的稅金全部都算

在出售價格上~道理很簡單,如果賣了房屋,扣掉稅金等等交易成本會虧錢,如果是你,你

賣不賣?除非屋主真的缺錢用~也就是說,如果稅制真突然拉很高,確實會造成短時間內交

易萎縮與價格微幅下修(缺錢的人只好就賣了,但更多不缺錢的人,他就繼續養蚊子)~
因此,過了一段時間後,大家"習慣"稅負所增加的成本後,價格就會直接往上跳了~

舉例來說,進口車的關稅、運輸等成本特別高,為什麼很多人還是照買不誤?因為你已經"

習慣"進口車的貴

所以,很多人才會預期,受到奢侈稅影響,只有短時間內,長期還是要看投資信心與消費

信心~因為很多人還沒有習慣奢侈稅的影響~當然,很多出售的房屋並不需要繳交奢侈稅,

因為那樣的屋主可以用較低的價格出售,而讓奢侈稅沒那麼容易轉嫁給買方~

>2.您用儲蓄率來否定 "房價與所得比"的意義的~...那儲蓄率和房價所得比有關係嗎.

那當然沒有直接關係,因為,有儲蓄的人不見得會把錢拿來買房子阿,他很可能是擔心失

業,而盡量保留現金~我們只能說,若整體資金水位比較高(不管哪裡來的),拿來買房子的

錢也會更多~

>3.貨幣供給量的定義如您所說沒錯..小弟一時筆誤...不過我所要表達的是節儉的矛盾..
>儲蓄率的增長只會緊縮消費.長期影響自然會使得通貨下降.

現在很多國家把利率壓低到幾乎是零,他的目的就是要逼大家不要節儉,不要存錢~甚至,政府直接用印鈔票的方式"懲罰"存錢~

相對於歐美人的不存錢,甚至拼老命擴張信用、借更多錢來花,華人算是很會存錢的~因此,雖然經濟成長力道不如大陸、印度,甚至還不如美國(別忘了,美國的基期很大的,要成長1%是非常大的金額),但遇上金融風暴時,這些儲蓄卻是可緩衝衝擊的,所以台灣的反彈力道才能如此之強勁,超乎很多人的預期,主要恐怕就是政府用印鈔票逼大家把儲蓄拿出來用~

日本的儲蓄率也很高,但我前面講過,日本的公司法人在房地產中受傷太慘重(有聽說過台灣哪個財團跑到國外"重金"去買大樓?但日本有),慘到現在還沒完全從房地產中脫離~惡性循環下,日本人寧可零利率存錢在銀行,也不願投資或買東西,免得失業後沒錢過日子

美國人只賣4億美元,日本人為了破紀錄,刻意把買價拉高到6.1億美元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7553209.html

>5.政府政策當然不是要搞到崩盤.但會不會崩盤卻不是政府能夠確實掌握的.

你放心,若房市快崩盤前,政府會很有經驗地使出"優惠房貸"來吸引大家進場支撐的~你可能忘了,在2009年年初,政府眼看房地產急劇冷下來,推出了一個史上壽命很短的優惠房貸~道理很簡單,台灣曾經崩盤過,但崩盤後用了很大的代價才收拾完畢~

迄2008年6月30日止,金融重建基金依法賠付計有38家農、漁會信用部 ,金額約495億元佔24%,9家信用合作社金額約433億元佔21%,7家銀行(含信託投資公司)金額約1,134億元佔55%。

你覺得政府會再耗掉2000億來收拾善後,還是印更多鈔票,製造通膨,幫助大家撐過去?還是放手讓房地產爆掉,再次崩盤?需要印多少鈔票才救得了就會印多少~

房價漲高到很多人買不起,但很多人還是照樣有能力買,你說政府為了讓年輕人買得起而放手讓房地產再次崩盤,還是政府再準備2000億來救?更何況,現在房地產的規模更大了,真的爆掉,要救的話恐怕不止2000億~


>6.倒是第一次聽到人家說負利率是物價年增率高過房貸利率..一般都是指通貨膨脹率大
>於銀行存款利率吧.

你是在玩文字遊戲嗎?一般我們講物價上漲,不就是講通膨率嗎?這只不過是不同的講法罷了!道理在於,物品本身的價值不會改變,會改變的是衡量其價值的鈔票(通貨)的價值~只是看你是從鈔票(通貨)價值來看,還是從物品價值來看而已~只是,通膨率的組成是人為定義的,像美國的CPI有考慮房價,但台灣的則沒有,但基本上是是會傳遞的~

舉例來說,因為物價上漲後,工人要求加薪,進而導致建設公司成本提高,而反應在銷售價格上~因為汽油漲價,導致運輸成本提高,建設公司還是會將這個成本反映在銷售價格上,並帶動中古屋價格~

我要講的負利率主要是,舉例來說,如果房價每年上漲10%,貸款利率才3%,那是不是辦貸款買房子,每年還能倒賺7%? 因此,政府是希望房價不要持續漲得這麼快,以免更多人發現負利率的美妙,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房地產,把風險過度集中在房地產上,避免淪入日本的慘劇~奢侈稅的目的,也是要打破房地產中的負利率現象,因為利率沒辦法提高到超過房價上漲的年增率,但你說希望奢侈稅能夠讓房價下跌,而且最好是崩盤,但這根本沒有條件

奢侈稅所帶來的壓力,根本還不足以讓房市中的主力建商的壓力大到必須要拋售,甚至對投資客也沒有~2年內賣要課奢侈稅,那不能2年後再賣嗎?在這2年中就出租或養蚊子呀~反正,2年下來的維護成本還是反映在房價上,不就結了?

關鍵在於,投資信心與消費信心是否因而改變~

你自己推想,未來幾年後,歐美經濟會變好的機率高,還是變差的機率高?又加上,ECFA所帶來的商機也將慢慢浮現~從目前的觀點來看,投資信心與消費信心變差的機會很低的~

你會花這麼多時間提出質疑,就表示你還是想買,只是嫌貴,但這不也反映出,你的消費信心還是強勁的?

如果你的消費信心是零,不管未來房價是漲翻天,還是跌翻天,你恐怕連房地產新聞都懶得看,更不會關心什麼奢侈稅之類的議題~

我看很多人都互相勉勵要忍耐,不要出手買房子,我就知道消費信心根本沒有改變,就可以大膽推論:台灣房市只會小幅修正後,再度展開另一波上漲~

>7.希望房市下跌 =/= 仇富..請不要把它畫成等號.

那等於什麼呢?把它看成無意義的奢望嗎?

我也希望房地產能夠崩盤,以便我有機會低價買進,然後等著再次狂飆起來~因為政府遲早會透過印鈔票來救房地產的,就看你有沒有辦法撐過房市低潮期而已~


alina58889 wrote:
嗯...非常喜歡你這...(恕刪)


感謝您分享您的經驗與想法~

我有收到很多人私底下發訊息給我,但他們不願也不想公開出來,以免好心分享卻被當箭靶~

對我來說,由於我習慣一邊寫一邊想,因為在寫下來可以把許多邏輯都弄得更清楚,又加上肯定會有人提出質疑,而幫助我把事情想得更周全

同時又能幫助有緣人釐清之前、目前與未來的可能趨勢~

再次強調,我相信整個市場絕對不是單靠少數建商、投資客、媒體能夠撼動的,他肯定是眾志成城下的結果

我們只能客觀地從許多角度來看待這個市場模式,來幫助我們做出最佳的決策~

我向來鼓勵若是自住需求的人,真的不用想太多,只要有需求,就買吧~只要你有把握能夠長期支付貸款,能夠長期持有,管他狂漲或崩盤,你還是繼續住~就算真的很倒楣,剛買之後就遇上崩盤,自住總會住個10年吧?在10年當中遇不到另一波高峰(或是說政府印鈔票的高峰?)

很多人會懷疑,已經漲這麼多了,還能再漲到哪裡去?我只能說,除非政府宣佈將來絕對不再印鈔票(刻意買入美元壓低台幣匯率,而是放手讓台灣"自然"波動;允許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倒閉,絕對不出手救銀行),否則這個印鈔票、房價漲的遊戲,不會看到盡頭的~

也許你不甘願辛苦賺來的錢,就這樣輕易地被別人賺走,但這就是你的命,誰叫你不是出生在郭台銘、施振榮的家中呢?

台灣的社會早已成為M型社會,房價可以漲個不停,但租金卻便宜到爆~

因為,租屋市場是由經濟弱勢的人決定租金價格的(大多數租客負擔不起更高的租金時,屋主也漲不起來),而房價卻是有最有錢的人決定的(有錢人買得起最好的房子,他就用更高價去搶,又加上利息低,很多人能夠輕易地撐起槓桿)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高房價下,很多人買不起,但卻能用很低的租金找到住所,所以台灣的高房價卻沒演變成暴亂,這也是原因之一

因為,誰規定找個棲身之所必須要用買的?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