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an1969 wrote:
我想很多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來討論去,真正搞清楚GDP的計算來由的人也不多吧,很多人也喜歡拿所得來計算房價負擔,不能說不對,但是應該侷限在一般的國民住宅(不是國宅,就是一般住宅),拿來計算精華區的高總價住宅就會失真。
很多人說他年所的150萬,也買不起北市住宅,那買的起的人年所得應該多少?
其實這樣的問句本身就無法套用在高價住宅上,所得是流量的概念,代表的是流進口袋的錢,並無法看出口袋裡到底有多少錢,所以不比口袋裡的錢而只比流進口袋的錢這樣的計算有何意義呢?
無論東京人均GDP比台北市人均GDP是1.35或是2.62,或是個人平均所得比,
還是無法解釋東京房屋均價比台北市房屋均價低的事實。
ejan1969 wrote:很多人搞不懂為何台北市豪宅真有那麼多人買嗎?
我也搞不懂(應該是因為層級差太多了吧),但是我還是會尊重市場。
台灣一直是以中小企業著稱,經過以前經濟大起飛的年代,這些中小企業主很多都是口袋飽飽,現在或許不景氣,或許事業收起來了,但並不影響他們的口袋,而正因為不景氣錢不好賺,這些以前吃苦耐勞的創業主,現在或許也想享福一下,或許這就是台北市豪宅的買盤吧。
經濟不景氣、所得倒退,但是資產成長的人還是很多很多,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這一期的商業週刊。
台北市的房價貴不貴,我也覺得很貴,但是我買不起不代表他不合理,因為我不夠資格去評論(有錢人的想法絕對和我不同),等我資產5000萬以上時,或許我就有評論的資格了吧?...(恕刪)
日本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都和我們很雷同,日本也有很多口袋飽飽中小企業主,
也許他們只注重吃,所以把日本食物價格給炒高了,
我們喜歡買房地產,所以把台北市的房價給炒高了,
也許這是事實!
前幾十年台北市的房價的漲勢和漲幅,或多或少有憑據,而且比較實在。
這幾年的漲勢在放寬壽險業錢進不動產、展延建照、展延土建融資、降低利率、提高預售屋貸款成數、、、、
看到的是政府和業者合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