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no wrote:
其實就業的型態也會有...(恕刪)
人口會往三大都會區更集中, 即使總人口數下降,都市人口也會增加, 台北市與北縣合併後人口的設計應該要有幾百萬人才算是個大都市.也許可以從都市計畫中了解,所有的公共設施也會集中於一處,畢竟油價高漲大都市的生活形態才能符合效應.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不認同請笑笑就好,勿筆戰
以物易物的觀念是關鍵,就像奧派的米賽斯提倡的金本位制度
這樣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物價波動的影響,減少錯誤決策的機率
當貨幣供給增加後(例如台幣升值,表示有一定數量的外匯被換成台幣)
各種物品的價格無可避免的(非同時,有先後順序)被拉高
如果政府政策加入導引資金流的方向(例如優惠房貸....),那該種產品價格拉高的速度就會更快
可是這種情況也不是一直持續,當物價上升到一定程度,政府自然會降低流通貨幣(例如提高利率)以控制物價
然後物價隨之下降,這種價格上下循環的戲碼不斷上演
所以,從過去幾十年來看房價雖然是上升的(這是全世界貨幣一起貶值的結果,這點版大有提)
卻不是一路升,而是有上有下,但平均的方向仍然是上
因此,若正好很衰在某個高點去買,還是會套住阿(請不要問我現在是不是高點,我也不知道...)
以上論點只是粗略簡單的概念,請不要問我15年前買高雄的房子還套到現在之類的問題....
我比較在意的是,當物價上升過程中,最慢反應(甚至有可能沒反應)的應該是上班族的薪水(身為上班族的悲哀

看來還是老話一句"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