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下一個類似半導體的聚落產業,我覺得國家沒有真正的產業戰略很難與其他國家競爭。當年電子業起來真的不容易。台灣到了電子業之後就卡住了。內科,南軟好像也沒有培養出獨角獸。我主要對標韓國在看。韓國網路產業策略跟實際執行的深度廣度真的蠻好。台灣人愛用的LINE每年給韓國賺走多少錢。韓國最大的網路公司 NAVER 是韓國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入口網站,也是LINE的母公司。台灣缺乏國家資金扶植的大型軟體企業導致無法與外國企業競爭。中日韓國就是不斷用國家資金扶植自家企業,當然美國現在也看到了市場化自由競爭不完全對它有利,開始扶植導體產業。台灣國家隊扶植綠電以及國產疫苗恐怕是政治考量大於商業考量。北市府以北士科科專區T16、T17、T18(臺北市北投區軟橋段88、91、93地號)市有土地設定地上權案作為示範基地,透過設定地上權方式開發,引入民間投資開發能量,吸引人工智慧、機器人、生技、數位醫療等高端技術相關產業進駐,朝向「智慧跨域園區」發展,期帶動其他潛力產業的擴展,促進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整體產業進駐發展,延續臺北科技廊帶能量,成為下一個臺北市產業發展引擎。目前看起來沒有任何研究計畫以及人才培育吸引計畫。台灣大學生每人分得的教育資金只有韓國的一半,日本的四分之一。加上越來越多人不想念博士,只想打工躺平。只是劃撥用地,讓人懷疑在低薪缺工時代台灣哪來的人才?尖端科技人才有辦法都離開台灣了,年輕教授都難找。假設做起來了,台北已經居住不易,還把工作機會弄在台北市。台北房價多半會把產業創造的產值全部吸收,工薪階級依然越來越窮。台灣產官學問題環環相扣,根本病灶沒人敢正視。電子加工業的成功給人一種竹科模式可以複製的感覺。事實上,電子業成功之後台灣就沒有成功扶植其他產業。而電子產業不僅大量倒閉出走,存活的公司毛利越來越薄。這也是台灣近幾十年來經濟下滑的原因之一。台積電的成功說明沒有工研院技術轉移,沒有台積電爆肝工程師三十年的努力追趕,以及孫運璿延攬世界級的專業管理人才到台灣創業,沒有屢次重大決策方向上的好運,要創造一家世界級的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學術界沒有足夠研發能量,就算做出初步成果,也很容易在國際市場上被專利戰狙擊。人口以及人才的流失,導致今天台灣產業升級的困難。要靠移入外勞壓低勞工薪資,解決了低附加價值產業的缺工。只會使台灣越來越落後。創造第二個護國神山,需要台灣本土人才人口增加才有可能。世界各已開發國家都積極解決生育率問題,或是吸引高技術人才歸化。各國用盡辦法生育率都非常低,房價只是原因之一。所以只有吸引高等人才歸化才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高薪挖角,日本歸化吸引,美加靠多元民族國家高收入吸引移民。科學園區解決五缺中的缺地(工業用地),但是缺水,缺電,缺才,缺工問題日益嚴重,看到他國政策也不師法。台灣除了電子業以外可以說是乏善可陳,而國家實力才是國家安全的唯一保障。說了這麼多,房價再高,賺再多錢,國家不安全,財產都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