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看了那麼多討論串..買不起就不要嫌台北市的房價貴!


GOD希 wrote:


老是從中油 台電觀點來看 當然永遠也不能凍漲 才能圖利少數國營事業員工 讓他們領 4個多月獎金 別忘了 還有一家私人的台塑化 中油還在號稱虧很多錢 人家可是大賺其錢 油電大漲 可讓這間私人企業 笑開懷 拿中油那種非常沒效率的成本來 制定台灣汽油價 真是太補了

呵呵 當台塑化能賺錢 中油還在虧 這種企業需要淘汰

馬政府搞油電大漲 形成漲價預期心理 造成民生物資大漲 讓一般老百姓 同樣收入 更買不到東西 當然要縮衣節食 消費力當然重挫 台灣經濟開始垮 尤其是內需 就是從油電大漲開始 你有空回去翻翻

台電購煤 去年新政府上任後 高檔買了一大堆高價煤 虧損 合約還適時失竊 所以 國際煤價已跌超過一半 他們還說他們的成本很高 呵呵 有這種企業 電價該漲嗎? 漲電價 拿我們百姓的錢去補貼

下面摘錄壹週刊 【壹週刊】2008年十月三十日 388期爆料,台電公司董事長七月間,在國際煤價正創歷史新高時,竟荒唐決定訂約購入大量燃煤,合約期間將延至2016年;但此錯誤決定將使台電預估明年將虧損超過二千億;在我國經濟深陷危機時,此項虧損自更使我國我國經濟危機火上加油。

還有 記得 敢說「馬上好」 就不是接人家爛攤子 不然明知道接爛攤子 還說馬上好 那不就是智障嗎?

到現在 還在怪前朝 怪東怪西 從不怪自己 是不會進步 人民倒楣
yuehjui wrote:
附件六 98年度家...(恕刪)


小弟覺得以買屋來看~
應以個人薪資平均所得來做比較~
家庭平均所得是指同一個戶口下的所有人的收入,
也就是 爸爸 媽媽 哥哥 姐姐 只要有收入就列入計算,
但通常買屋不會一家子都把錢拿出來讓你去買屋,
所以我個人認為應以個人平均所得為單位!

依據主計處的調查,北市的個人月收入部分,
以收入的高低排序,中間值的金額,大致落在49,532元
算整數5萬元吧~ ~
一年所得 5x12=60萬, 扣掉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睡的雜費還有繳各種稅金,中華民國萬萬稅.
一年能存45~50萬算厲害的了!
很不容易存個10~15年才能買一間500萬的房子~~
辛苦阿!

museshuner wrote:


說句不好聽的,你...(恕刪)


那就看你怎麼想了,要讓有錢的人在你面前說話大聲,那也是你自己的選擇。

yuehjui wrote:
附件六 98年度家庭...(恕刪)


家庭的計算方式不知道怎麼算
同一個戶口內的嗎?
arran1812 wrote:
家庭的計算方式不知道...(恕刪)

同一戶口內所有人, 個人的話:

依據主計處的調查,北市的個人月收入部分,依據收入的高低排序,中間值的金額,大致落在49,532元

至於高雄市、台中市、基隆市、嘉義市、新竹市,台南市、鳳山市的居民,個人月收入到底是在前50%,還是後50%的分界點,落在37,478元

台灣省的其它省轄市、部分縣轄市的居民,個人月收入屬於前段班、後段班,金額落在34,401

金門和連江兩地的標準是,個人月收入超過22,750

--------------------------------------------------------------------------
有點好奇, 如果加上那些不用繳稅的人的收入(ex 地攤, 夜市之類), 這些金額可以拉高多少?

rezset wrote:
如果照你所說的,那台北市區內 應該沒有半間空屋了才對....不是嗎?
...(恕刪)


你自己都用我的引言了 ...
你再看清楚我哪裡有說到台北沒有半間空屋!
"當有人在喊買不起的時候...
買得起的就買下去了!
價格當然掉不下來 ."
甚麼照我說的 ??
沒有半間空屋一字一句都是你自己打得你自己認為的!
根本是捉賊的喊抓賊,睜眼說瞎話!

我今天的能力大概只負擔的了 350 ~400w的房子
假如今天大安區有一間25坪20年以內沒有重大瑕疵的房子剛好在這價格.
我用400w出價,其他人會出不到這個價來買嗎?? 根本就一堆人搶 !!
所以價格越出越高就是這個原因.
台北的有錢人多就算了,其他地方有錢人也會想來搶台北.
今天大安區好死不死狂跌算了 ! 就算他從1200w跌到 400w..
現在會有人沒能力再600W撿走嗎 ??
好東西大家都要啦..

真正要遏止炒作..我是覺得第二間房屋後稅率就x幾倍或許有效吧!
不過這不是重點 , 我是今年就想買房子, 現在下新莊 13w 買得到嗎?

苦行僧001號 wrote:


標準共產黨式的搧...(恕刪)

不是一不一樣多的問題,是該有個平衡機制...
個人認為,如你有眼光本事,靠炒作賺取財富也無不可,畢竟是合法商業行為
但政府不課資本利得形同鄙視生產鼓勵炒作,這就大大不妙了…

「窮人很少有機會發言,就算有機會,也沒有人要聽;就算有人肯聽,通常是愛莫能助;就算有人承諾能有所改善,也從來沒有真正辦到。」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討論全球化問題時有感而發的一段話,道盡窮人的無奈。貧富差距是全球性的問題,「掌握教育、技能、人脈網絡,全球前一○到二○%的人,正將後段的人遠遠甩開,」《超極資本主義》(Supercapitalism)作者羅伯瑞許(Robert Reich)指出,「如果你受良好教育,有好的人脈,那全球經濟將給你前所未有的大市場。」台灣也在全球化風潮中,窮人變多,但也誕生不少富豪。根據美林證券亞太財富報告,二○○六年台灣擁有資產一百萬美元以上的富裕人士有六萬六千人,比二○○五年成長一一.九%,平均資產為三百三十萬美元,財富總值近二千二百億美元。台灣的稅賦政策也是對薪資階級不利,對富豪有利。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二○○四年統計顯示,薪資所得佔綜合所得中的七五%,綜合所得包括十大類所得,如營利事業所得、執業所得、權利金、財產交易所得、股利所得、機會中獎所得、租賃所得、薪資所得等。這表示其他所得不是免稅,就是逃漏掉,稅基被侵蝕了,所以薪資所得比例便高。因為非勞動所得可以減免稅,不納入課稅所得總額裡,所以勞動所得(即薪資所得)是七.五比二.五(非勞動所得)。所以打著綜合所得稅的名號,其實是薪資所得稅,這些薪資階級所得來源主要是薪資,課的稅一毛都跑不掉。另一方面,富人稅如土地交易所得、資本利得卻課不到稅。富人的財富所得大半來自資本利得與土地房屋交易利息,最近三年來,買賣土地房子所賺得的高額不動產獲利,所課的稅也很低。「你會發現富人財富累積,多從非勞動的資本利得而來,這些幾乎都課不到稅,」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許祺昌分析。楊重信指出,像許多富人喜歡買不動產。在台灣,買房子課地價稅是按照土地公告現值來課稅,「但公告現值平均不到市價的五成,差距非常大,」他說。
譬如今年初,一名富豪在信義計劃區買了一戶一億五千萬的豪宅,年底以兩億轉手賣掉。但因同一個年度土地公告現值沒變,所以土地增值稅免繳,他只須以房屋出售時的房屋評定價格的二五%認列財產交易所得稅,之後再併入綜合所得稅中課四○%。假如房屋出售時的評定價格是兩千萬,財產交易所得稅是兩百萬,加上土增稅免繳,「光這筆不動產買賣就現賺超過四千萬,」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郭宗銘直言,「土地交易所得,根本就是造成台灣租稅不公的毒瘤。」
另外,富人累積財富的另一塊大餅就是來自資本利得,這是造成租稅不公的另一顆大毒瘤。
台灣只課千分之三的證券交易稅,證券交易所賺的資本利得則不課稅(指上市櫃及興櫃股票),年終股票分紅只按十元面額課稅。
「財力雄厚的人,證券交易所得多,卻和菜籃族一樣繳千分之三的稅,合理嗎?」郭宗銘說。
孫克難指出,台灣租稅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公平、不適足,而且無效率,但是「政府要做到有效率、不貪污,人民才願意繳稅。」

以上出自天下雜誌。

買得起也可以抱怨吧~~

我的預算是將近八位中~~(不打算貸款)

看不到我喜歡的~~

花那個錢 我不想住中古屋(特別是公寓)~~

新屋 公設我可以接受~~ 但是 現在建案的格局~~ 
"窮人很少有機會發言,就算有機會,也沒有人要聽;就算有人肯聽,通常是愛莫能助;就算有人承諾能有所改善,也從來沒有真正辦到。"

上面這位先進說的完全沒錯,有錢才能去搞選舉,選上有權之後就會保護自己的利益,從歷史看來屢試不爽

還是一樣權力使人腐化,任何人都是一樣,"買不起就別買"正面的意義是別讓自己負擔過大,負面意義是弱勢居民

很感慨"貧窮本來就是錯的"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