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基泰大直,都更的議題又再次浮上檯面
雖然我不是地主的兒子
但其實台灣有超多都更正在發生或是被發生
沒有什麼樣的條件才是真的好的都更條件啊?
假如我家30坪,蓋成大樓沒辦法拿到更多空間嗎?
那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還是有成功的案例啊?
有沒有都更地主可以出來說說~超好奇的
timzzz19 wrote:
最近因為基泰大直,都更的議題又再次浮上檯面
雖然我不是地主的兒子
但其實台灣有超多都更正在發生或是被發生
沒有什麼樣的條件才是真的好的都更條件啊?
假如我家30坪,蓋成大樓沒辦法拿到更多空間嗎?
那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還是有成功的案例啊?
有沒有都更地主可以出來說說~超好奇的
1. 都更不一定拿到更多, 都更是看權狀坪數再去算容積/獎勵...(好比售屋廣告上寫著 權狀坪數/ 使用坪數)
2. A戶可以談到1坪換0.8坪 +OOXX...等..我慢點談..我來一夫當關..1坪換1坪+車位.
3. 指定數層...+ 大車位..
4. 反正各種獅子大開口跟建商漫天開價.
所以現在建商也硬起來了, 建商開始不理會強硬釘子戶, 也不動手段了..
就是放著...最終你還不同意就將你排除在都更範圍外...台北市各區都有 "被排外的釘小戶" 可以看到.
人性本貪......
永遠想要拿得比別人多.
永遠覺得我是很重要的地主, 我應該分更多.
誠實建商..應該沒有吧...頂多有良心一點..
商人怎麼會直接說..我這棟可以獲利多少....
這裡面隱藏的細節太多了
原住戶要更多
建商又要賺錢
法規又有限制
能達到三方都能接受的
那就是好的結果
通常是原住戶比較吃虧
原坪數縮水(扣掉公設停車位)
增加費用(公費保全等等雜費)
房價被投資客搞爛
都算是隱性的支出成本
開了好幾次會, 看了好幾份厚厚的文件, 只能說, 都更裏頭的細節太多太太多了, 住戶會開條件, 建商當然也會開條件, 有時我們住戶也得適當讓一下, 建商參與都更 看的當然是利潤, 利潤不夠, 建商寧願放棄不幹, 破局對大家都沒好處.
舉一個例子, 政府的 "海砂屋獎勵", 這對建商而言是很重要的, 當初建商也講明白了, 有拿到獎勵才能做, 沒拿到獎勵就收手不做. 好在後來送樣, 全社區的氯離子含量都超標, 案子繼續往下 GO.
其實, 我們社區是 1980 年代的五樓公寓, 當時相關標準不清, 建的房子用 "現在" 的標準檢測氯離子含量, 其實很容易超標的.
順利的話, 預計 2025 年全社區搬出, 開始施工, 工期約 5-7 年.
建商預計總費用為 150 億, 不得不說真的是很可怕的財務負擔, 建商規模不夠大, 真的是接不起來.
總之, 都更是往來 n 次協調的最終雙贏結果, 千萬別只想著要如何從建商身上挖更多的肉, 到頭來建商拆/蓋到一半跑路, 最大的輸家一定是住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