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從衛武營看二○二
2010-05-13 中國時報 【王玉佩】
台北二○二兵工廠的綠地處理爭議,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個經濟與生態衝突的典型議題,但從高雄衛武營的開發經驗來看,並非全無兩全解決之道。
二○二兵工廠的軍方用地,預定要釋出九.六公頃供中研院建立「國家生技園區」,這是為了發展行政院力推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的生技產業,也就是著眼於拚經濟的考慮,包括生技、醫療、文創等六大新興產業。由於產業聚落的形成必須有一定面積的土地,方足以容納業界進駐設廠,這或是中研院看上二○二兵工廠用地的主因,但因張曉風投書媒體與上書總統,引起各界熱烈討論。
其實,都會區內軍方用地的轉型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像過去南台灣最大的陸軍新兵訓練中心所在地的高雄衛武營,即是因為時代變遷,後來轉型為都會公園與東南亞最大的藝文中心,成為全國第一個由營區變身為區域公園的範例。
當年,軍方決定遷移時,中央曾一度計畫將衛武營變更為住商用地,一方面興建眷舍與平價住宅,另方面則做商業使用,這是為解決軍眷與鄰近民眾住宅之需;但當時擔任高雄市長的吳敦義,呼應民間改建公園的主張多次向中央力爭,最後終於獲得經建會同意,六十七公頃的衛武營除了部分留用商業區,其餘廣達五十七公頃闢建為生態公園與藝文中心。其中生態公園於今年四月底已正式開園使用,藝文中心則預定民國一○二年開館。
衛武營的開發使用,正是生態保育與經濟議題「兼籌並顧」的實例,如果參考衛武營模式,二○二兵工廠的土地使用,沒有理由無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取得平衡。
二○二兵工廠的遷移本是遲早之事,而根據中研院提出的規畫報告,二○二兵工廠將做為生技園區的九公頃用地,僅是全部土地的小部分,原是滯洪池、溼地的十六公頃土地仍將保留。也就是說本有的綠地並未變動,自然生態景觀不致遭破壞,都市肺葉亦無被割除之虞,若是如此,釋出部分土地供中研院使用,應是可以被接受之事。
現代社會由於缺乏大片綠地,故而環保人士總要盡力爭取綠地的保留;但在政府追求經濟發展,以滿足民眾就業與物質生活的需求的同時,若非危及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對於生態環境的問題,政府難免有所取捨,這是現代國家政府的無奈,也是發展經濟提高就業人口不得不的犧牲與選擇。
以生態觀點來言,公園綠地是都市之肺,但從務實角度看,經濟發展則是都市心臟,失去一片肺葉人還可呼吸,但若是心臟停止跳動就失去生命。二○二兵工廠綠地固然要保留,但中研院的生技園區似也應設立,如此,若能兼顧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又有何不可?而如果行政院依馬總統指示組成監督小組或委員會,長期監督這塊土地的永續發展,如此就更能確保生態與經濟的平衡了,這一來豈非是兩全其美嗎?
(作者為正修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5334x112010051300401,00.html
2010-05-19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最近兩周,國防部二○二兵工廠部分土地改建國家生技園區的計畫,在作家張曉風女士為文及驚天一跪的鼓動之下,掀起了不少討論。先是馬總統致電吳揆表示關切、然後總統親往視察、接著中研院長與內政部長親自接待張曉風與數十位記者、數日後若干藝文界人士舉行記者會要求整個二○二廠改為公園,同時行政院也召開協調會,決定舊火工區廠房六月一日暫緩拆遷,國家生技園區案推動延後。
這所有事件的發展,似乎都因一則新聞報導、一篇副刊長文而起,不料竟產生如此天搖地動的改變。我們欣見國人的環保意識高漲,對溼地保育極其重視,也高度肯定張女士投入環境保育的用心。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想對此次爭議中若干環節衍生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在五月十二日二○二廠實地勘查記者會現場,有記者直率質疑這件新聞背後的炒作痕跡。現場記者指出,此事最原始的報導,只出現在一家報紙與一間電視台,其他媒體一無所悉。而媒體所出現的照片,又是攝自戒衛森嚴,常人無法進入的彈藥生產軍事用地。種種跡象顯示,這整件事似乎是軍方釋放給特定媒體的新聞炒作。
現場記者質問,是否軍方因為不想搬遷,而刻意以生態議題干擾輿論討論方向?雖然軍方予以否認,但「安排獨家、做大新聞」的炒作方式,也給此事的環保爭議,蒙上一層「不單純」的陰影。如果此事背後有人為操作的痕跡,媒體的觀察與評論角度就要格外的謹慎。
其次,就此次溼地爭議的「真實性」而言,各方資料也存有若干疑點。依空照圖所示,媒體所披露的所謂「溼地」照片是「新庄仔埤塘」,不但不在國家生技園區開發範圍內,更是在二○二兵工廠內的遙遠其他區塊。
部分媒體所聲稱生技園區將破壞的池塘,竟然不是報紙照片上所呈現的池塘,這也引發中研院抗議媒體「移花接木」。
不論是媒體、立委、環保團體,也許都該向內政部索取相關地域空照圖,弄清楚真正的興建地與塘埤所在地,才能就事論事、理性思辯。如果連資訊都很模糊,那麼後續議題恐怕都有誤導之嫌。
再者,籌建生技園區應尊重生態保育是一回事,但若要依此跳躍到「哪裡都可蓋園區,何必在南港」的評論,則似乎是不了解生技產業特性的外行話。
全美國知名的生技園區只有四案,一是在聖地牙哥鄰加州大學SD分校,二是在波士頓毗MIT與哈佛大學,三是在舊金山灣區近史丹佛大學,四是在杜克大學金三角旁。生技產業的發展,需要極長時間的育成、極便利的金融資助、極堅強的專業研究支援,這就是所謂的多面向群聚。
全世界各國發展生技,都在學習前述四地的發展範例,這大概也是園區選址落在生技研究特強的中研院西側的緣故。部分人士跳躍式的指定落點,恐怕是欠缺理論基礎的虛幻建議,無助於聚焦討論。
最後,我們也要對此事的討論過程中的一些不理性對話,提出一些看法。有些人建議二○二廠完全遷出,將該地改為公園。
但是無論如何,二○二廠據了解是台灣唯一的大型炮彈生產廠,依國防安全考量該生產活動必須要予以留存。若要將該廠遷往他處生產彈藥,由於沒有人願意將彈藥庫蓋在自家後院,故此建議幾乎必然會面臨新落點鄰地無止盡的抗爭。「遷走」二字說來容易,但實務上必然有極大的鄰避效果,提建議的人不能避此不說。
此外,少數環保人士也說,「即使環評過關,我也要反對到底」,似乎也失之情緒,幾乎把一人一己的定見凌駕在所有體制法律之上。如果人人以此態度討論公共政策,則斷無尋覓交集的空間,台灣還能向前走嗎?
假設所有人都可以不理會環評結論,台灣還算是法治國家嗎?我們認為,這樣的不理性言論應該要減少,所有永續發展的議題,才可能得到健康的結論。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2x112010051900406,00.html
如果開發總價值上千億,拿個幾億元來全世界徵求方案未嘗不可.
現在流行綠建築,可以在設計手法上盡最大的力量對自然做保護
荷蘭人做的就不錯,甚至可以推銷他們的手法.
比如用海上的垃圾做成浮島來開發..
比環評來的有公信力..
財團委託某一家公司做環評,結論當然是過關啊
不然幹嘛委託給你做..然後到委員那邊又拼命檔..(像松煙一樣)
這塊地真的地段不錯啊:
http://cader.tw/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97397&ptid=25208
遠方101,右側高鐵站,近處四分溪,一邊有是山林.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