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房價37年走勢圖(平均成交價)
1971-1.9萬元
1974-2.49萬元
1978-4.62萬元
1980-7.61萬元
1987-9.27萬元
1988-18.25萬元
1990-28.45萬元
1991-28.9萬元
1992-25.2萬元
1994-26.4萬元
2003-21.4萬元
2004-23.2萬元
2007-38.5萬元
2008-37.55萬元
而台灣過去37年為何沒有符合18年漲跌定律可以解釋為當時那隻手還不屑伸進這個落後島國市場
雖然現在台北市其實就很多新屋成交價破每坪一百....但要平均成交價破百......
希望是成功的大面積都更帶來,而不是那隻手伸進來玩....
至於抵抗那隻手的力量....很無奈的可能要靠還未完全捨棄社會主義的對岸政府在中國境內先把那隻手的力量耗掉
畢竟人家現在實力雄厚,匯豐金控集團都賣掉紐約與倫敦的總部大樓,把總部搬到香港了....
如果抵抗的力量夠,也許不會那麼悲慘的重現18年漲跌歷史,或者是不靠那隻手上漲一點撐過18年也不崩盤
但是老實說, 除了那些所謂的豪宅之外, 我覺得整個大台北區的均價其實是相對便宜的.
房市已經很多年都沒有很大的漲幅了, 房價漲得多的地方, 大多是捷運有興建的地方.
但是有捷運通到的地方, 政府投入了很多經費, 交通方便性也增加了很多, 相對於捷運沒有通過的地方.
價值本來就比較高, 除非捷運沒通過的地方通通跌價, 否則捷運有通過的地方, 本來就應該反映其價值.
若您要說捷運才是造成房價上漲的最大元凶, 這樣的說法也沒錯.
但是交通建設本來就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 有捷運的地方本來就比沒捷運的地方有價值許多.
那裏的房價本來就應該要漲, 板橋三鐵共構當然要漲, 機場捷運沿線本來就應該漲. 新莊副都心通車本來就應該漲.
內湖捷運通車後, 方便多了, 要不是柵湖線一直出包, 他也應該要持續漲, 因為價值本來就是比較出來的.
問題就出在大家的薪水沒有漲, 台灣的競爭力沒有漲, 國民的賺錢能力沒有漲, 大家都買不起, 只能看買得起的人
買,尤其可能是陸資, 港資, 實在是心痛啊!
東西好, 有價值, 所以價格飆漲, 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問題就出在我們自己買不起啊. 當台北市真正與國際接軌後,
就像所有世界上的大都市一樣, 都市內房產的價格, 是由全世界共同來決定的, 不是由本國內中產階級的小市民來
決定, 這是政府一直不敢跟大家說的秘密. 就像瑞士的蘇黎世, 市中心內大部份的房子都已經被德國, 俄羅斯, 歐洲
日本,各國的富豪所買去,連瑞士這種平均所得那麼高的國家的國民, 自己都買不起. 每年房地產還是以15%~30%
的上升幅度在上漲. 這可能是未來無法避免的趨勢. 這就是進步社會的排擠效應, 中產階級只能漸漸往市區外圍移
動, 直到最後達到一種平衡.
覺得現在房價很貴的人, 我只能跟您說抱歉了, 因為只要趨勢不變...........將來還會更貴.
當然, 這只是一種看法, 您可以不同意. 我只是提出我的觀點, 再來就要靠時間來證明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