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基隆可能更快速邊緣化

2010年25縣市幸福城市大調查
2010.09.10 【林倖妃】中時電子報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周志龍強調,若政府沒有擔負起政策資源重新分配調節的角色和任務,非五都縣市可能成為「全球化災區」。 而在《天下》調查中,最大的災區是基隆市。基隆人不但對現狀最不滿,也是想逃離外移者最多的都市。對基隆在教育、環境和增加工作機會等表現,持負面評價者多於正面,願意繼續定居的比例也僅有三成二。五都合併後,僅有二成九的人認為會更有競爭力,超過五成五斷言沒有競爭力。以為生活品質變好者更是二十五縣市最末,陷入最快被邊緣化的危機。
2010-11-22 16:2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基隆
基隆市連續三年自殺死亡率蟬聯全國冠軍,報導中駭人的數字(民國九十五年基隆市自殺死亡率十萬分之廿八點九,高於各縣市平均值19.3%)直指向基隆市與基隆市民正在面臨的生活困境,但卻僅援引「氣候陰雨,引發憂鬱症」為解釋,掩蓋了基隆市多年來市政建設落後,經濟民生蕭條,早已從「台灣頭」變成「台灣尾」的政治利益犧牲品地位。將基隆人無力承受的生命痛苦,歸咎於「基隆多雨」。這樣的輕描淡寫,實教基隆人情何以堪!

近年來,基隆市不僅自殺率居全國之首,甚至「失業率、離婚率、中輟率與吸毒率」也年年奪冠。基隆市的命運悲歌,從中央長期對待基隆港的方式可一窺其譜:基隆港每年上繳中央的關稅佔全國60%,然而自從民國91年取消商港建設費之後,中央總共積欠了基隆120億;當年李登輝為了鞏固台北縣票倉而興建的台北港,在陳水扁擴建與正式啟用後,又將奪去多少基隆人的生計?台北港及雪山隧道的建設,是執政黨為了討好地方選票的草率政策,但同時也直接造成了基隆市快速被邊緣化。

基隆的失業率是在被邊緣化與缺乏經費及建設的相互惡性循環之下產生的;而基隆市的高輟學率、離婚率、中輟吸毒率,在在揭示基隆市民活不下去的原因,絕非一直以來陪伴基隆走過風光輝煌,走到落寞蕭條的雨水,而是政客為謀利益,枉顧人民福利的結果。

觀看基隆市的歲入結構,財政部的統計年報指出,基隆市的自有財源中,規費收入佔總歲入的22.96%,遠高出全國縣市平均的3.53%!基隆市的財政如此沉重地壓在基隆市民肩膀上!11月份基隆的地方新聞充斥了「失業勞工超商偷便當」、「營養午餐只有12元吃不飽」、「搶劫夫婦燒炭亡」的報導,這才是基隆市民正在面對的困境!這才是基隆人的生活真相!

沒有活路,才會放棄生命。據報載,2008總統大選候選人馬英九於基隆「long stay」期間,已經提出要基隆港放棄國際商港的身分,將貨運量全數交給台北港。在不斷被邊緣化的過程中,基隆的經濟已經出走,基隆人的消費也已經出走,請不要再以「多雨造成憂鬱症」這樣的說法遮蓋政策對基隆的傷害,請保留我們對無良政客的苛責權利,讓我們對基隆的未來,還能拿起期待與督促的義務,這是每一個基隆人,最沉痛最卑微的心聲!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基隆辦公室】
說的真好........

基隆還能有什麼? 只剩下台北人印象中的攤販吧.....
少子化後
基隆可能更快邊緣化
汐止可以接收基隆外流人口
所以捷運應該盡快拉過來
看來只有把基隆劃入新北市.看有沒有得醫.
但也不知新北市要不要。
等汐止漲到一坪40萬
基隆就會翻身了
應該考慮立法通過讓基隆成為可以賭博的特區
這樣子就可以吸收許多觀光客來此消費
中國大陸東岸的都市到基隆賭博比到澳門近多了
這樣融合小吃跟海岸的觀光基隆才有可能復活
說不定可以發展成像是蒙地卡羅一樣的都市
不然基隆真的不知道拿什麼吸引人到那邊去消費跟生活
車站移個兩百公尺不知道有啥用?
不如狠一點直接移到精一路
釋出的土地又大又方整,就不信建商都不心動
順便整頓龍安街的紅燈戶
車站一出來就是市中心愛三路
並且都不必再吵高架化還是地下化
遷到這裡就沒這個問題
yufengchien wrote:
2010年25縣市幸...(恕刪)


如果十年後大台北有大半的工作都落在這內湖、南港、汐止。
應該能拉抬基隆的希望。

但在那之前,只能看人家建設及人口一直往西邊去。

可笑,有60萬人口(汐止 + 基隆)居然沒捷運。
我曾經問過二信高中和建德國中的同學

只要曾經因工作離開過基隆在外住一陣子的

就算父母在基隆也一樣
寧願往汐止或北縣其他地方買貴一點沒差
也沒有人願意再回到基隆買房子

基隆我住了三十幾年
可以看看火車站到文化中心一帶
二三十年來有什麼變化
中油那塊地變成東岸停車場
港西蓋了個景觀碼頭?

目前買內湖住一年多
雖然我對基隆有超深厚的感情
不過和同學一樣
我也不可能回去買基隆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