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5縣市幸福城市大調查
2010.09.10 【林倖妃】中時電子報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周志龍強調,若政府沒有擔負起政策資源重新分配調節的角色和任務,非五都縣市可能成為「全球化災區」。 而在《天下》調查中,最大的災區是基隆市。基隆人不但對現狀最不滿,也是想逃離外移者最多的都市。對基隆在教育、環境和增加工作機會等表現,持負面評價者多於正面,願意繼續定居的比例也僅有三成二。五都合併後,僅有二成九的人認為會更有競爭力,超過五成五斷言沒有競爭力。以為生活品質變好者更是二十五縣市最末,陷入最快被邊緣化的危機。
近年來,基隆市不僅自殺率居全國之首,甚至「失業率、離婚率、中輟率與吸毒率」也年年奪冠。基隆市的命運悲歌,從中央長期對待基隆港的方式可一窺其譜:基隆港每年上繳中央的關稅佔全國60%,然而自從民國91年取消商港建設費之後,中央總共積欠了基隆120億;當年李登輝為了鞏固台北縣票倉而興建的台北港,在陳水扁擴建與正式啟用後,又將奪去多少基隆人的生計?台北港及雪山隧道的建設,是執政黨為了討好地方選票的草率政策,但同時也直接造成了基隆市快速被邊緣化。
基隆的失業率是在被邊緣化與缺乏經費及建設的相互惡性循環之下產生的;而基隆市的高輟學率、離婚率、中輟吸毒率,在在揭示基隆市民活不下去的原因,絕非一直以來陪伴基隆走過風光輝煌,走到落寞蕭條的雨水,而是政客為謀利益,枉顧人民福利的結果。
觀看基隆市的歲入結構,財政部的統計年報指出,基隆市的自有財源中,規費收入佔總歲入的22.96%,遠高出全國縣市平均的3.53%!基隆市的財政如此沉重地壓在基隆市民肩膀上!11月份基隆的地方新聞充斥了「失業勞工超商偷便當」、「營養午餐只有12元吃不飽」、「搶劫夫婦燒炭亡」的報導,這才是基隆市民正在面對的困境!這才是基隆人的生活真相!
沒有活路,才會放棄生命。據報載,2008總統大選候選人馬英九於基隆「long stay」期間,已經提出要基隆港放棄國際商港的身分,將貨運量全數交給台北港。在不斷被邊緣化的過程中,基隆的經濟已經出走,基隆人的消費也已經出走,請不要再以「多雨造成憂鬱症」這樣的說法遮蓋政策對基隆的傷害,請保留我們對無良政客的苛責權利,讓我們對基隆的未來,還能拿起期待與督促的義務,這是每一個基隆人,最沉痛最卑微的心聲!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基隆辦公室】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