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基隆不用捷運,只要台鐵改班次即可


藍綠菌 wrote:
台鐵現在買的電聯車是...(恕刪)

蘇澳-蘇澳新站還好,班次不多,也沒那麼多客源.
此區間並沒有其它車站,頗為單純.

jimmyhi wrote:
我以前是個天天搭火車...(恕刪)

七堵站當年主要是個調車場,可以參考七堵舊木造站房的規模.....
cckm wrote:
莒光號原本不是通勤列...(恕刪)


想了好一陣子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就在下的想法來說,個人以為今後對於鐵路列車的車廂設計,在進出門廊部份應該再做相當程度的檢討與改進。

以長途列車為例,攜行行李的旅客必然有相當人數,而車門若果太小並且行李堆放空間未受重視,則車輛過站時間的延誤也將會是持續不斷的問題。台灣已是面臨轉型的已開發國家的社會型態,而不再是過去那種交通資源貧乏的社會結構,因此在具有多種交通工具提供選擇的情況下,如何讓既有的鐵路運輸保有優勢並同時提高服務品質與機動效率?相信改善車廂旅客動線會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以中、短途通勤為例,在北台灣這樣尖峰時段的高密度通勤需求下,既有的軌道負荷已趨於飽和,因此如何縮短列車泊站時間也就成為另一項重要標題。因此不論是對號列車(太魯閣、自強、莒光等)或者標準通勤列車,任何車輛的延誤都將造成鐵路營運上極大之影響。

以上以服務品質及通勤效能而做考量;然若論及假日時段之花東列車需求以觀之,則高運量車廂仍是在「班次有限」前提下難以改變之結果。只是換個角度想,在下挺希望繞行「基隆<>蘇澳<>花蓮」之郵輪客運能夠再現,以此既達疏運目的又收觀光效益,只是眼下「工商時效」概念深根的台灣社會,是否買單使其能夠發展茁壯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Blue Angel wrote:
想了好一陣子不太明白...(恕刪)

現行莒光號是至少三十年以前的設計,當年莒光號停靠站比現在的PP車還少.
所以單車門,狹窄過道並不大影響旅客進出,但是每車52座位卻很寬敞舒適.

時代不同,想法自會不同,用現代通勤觀點看30幾年前高檔客車設計,並不恰當.
我也贊成台鐵捷運化

而且我覺得路線規劃上可以由桃園延伸至基隆
(目前香港就是這樣,班次超密集,約五分鐘一班)

且鐵路行進速度也比捷運快,站與站之間的距離維持現行即可

應該可以大大的分散都會區的人潮
cckm wrote:
時代不同,想法自會不同,用現代通勤觀點看30幾年前高檔客車設計,並不恰當(恕刪)


同意您上頭這句;其實在下最初的觀點並不針對早期的車廂,對的是整體的車廂設計,新近的自強號也仍然是小車門小走道的設計,而這樣的結果不免造成旅客上下車動線的流暢性造成問題,會提出來純粹是希望未來能有所改變。

cckm wrote:
現行莒光號是至少三十年以前的設計,當年莒光號停靠站比現在的PP車還少.
所以單車門,狹窄過道並不大影響旅客進出...(恕刪)


這部分在下的看法會與您有所不同;早期不覺得狹小的車門、走道對於旅客有所困擾,主因當是「交通資源有限、發車密度相對疏散」,而在如今發車密度即將邁入8~12分鐘的階段裡,同樣的設計所能引起的影響相對就很明顯了,更況且有「對號快車」和「通勤列車」等級定義及票價方面的差異,一但延誤的起因是對號快車所造成,則受影響最深的必然會是通勤列車,而若時間又正好發生在尖峰時段時,則民怨也就難免了。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