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臺北港的大夢!臺北港可能取代基隆港嗎?

Mask W wrote:
港口的生死
應該是長榮 陽明 萬海三家說了算吧...
端看它們想怎麼貨櫃大挪移.....


單純大挪移的話 雙港總和應該是不會成長的 這兩年雙港總和多了約60萬TEU~

基隆港+台北港今年2012年TEU總和 有機會到達160+100=260萬TEU, 比去年再多個20萬TEU
所以2011年雙港總和 +40萬TEU
2012年雙港總和 +20萬TEU
港口興盛衰微隨著時代不同, 清朝割讓台灣之前, 雞籠港已經式微, 船運量完全比不上竹塹港(新竹)和滬尾(八里淡水), 日據時代, 日本政府利用離日本較近的基隆港運送物資到日本, 這時候基隆港才重新興起, 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 伴隨著和大陸處於敵對狀態, 所以貿易以美日歐等除中國以外的交易對象, 造成原本以中國大陸為貿易腹地的竹塹港, 鹿港, 梧棲港, 淡水衰微, 現在兩岸航運回歸正常, 台北港興起其實不令人意外

當然前面也有人提到港口的成敗端看幾家航運公司的臉色,這話雖然沒錯, 但船運公司也不是笨蛋, 除了支付港口使用費用以外, 還要依照客戶所在地, 計算整體的倉儲成本, 內陸運輸成本, 像是離基隆近的內科, 生產所需的零組件或者生產的科技成品主要以空運為主, 但離台北港近的新北市和桃園, 生產所需的原料或者半成品, 或者生產之後的商品都以航運為主, 也就是除了兩岸通航之後的預期心理以外, 在生產腹地這塊來說, 台北港其實比基隆港更具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萬海和長榮會持續加碼台北港的原因


dualceleron wrote:
單純大挪移的話 雙港...(恕刪)
Nelson5 wrote:
港口興盛衰微隨著時代...(恕刪)


前段的歷史講述似是而非...

淡水港埠

竹塹港

基本上基隆港最早的「正式」開通是在劉銘傳之後,但並沒有做大,充其量也就是淡水的副港,之後逐漸崛起。其他包含竹塹和滬尾皆在淡水港崛起之前就因淤淺而逐漸失去機能。竹塹港的巔峰時期在1899年,比基隆港的崛起(1903)來的早。

天津港更是整個渤海以北勉強能用的港口,北京不依靠這裡還能用哪個港口?上海雖然淤沙,但人家基本水深如何?這點台灣海峽河岸的水深能夠做對比?

Nelson5 wrote:
像是離基隆近的內科, 生產所需的零組件或者生產的科技成品主要以空運為主, 但離台北港近的新北市和桃園, 生產所需的原料或者半成品, 或者生產之後的商品都以航運為主...(恕刪)


這段也是頗有問題...,請自行瞭解基隆港為何能夠一個港口獨佔全台過半以上的關稅金額?
淤沙在古代甚至回到30年前都會造成港口的衰微, 讓另一個港口取代淤積的港口, 以目前的技術來看, 除非是政治考量準備以另一港取代, 或者天災式的破壞, 否則建港和除淤的技術都已經可以克服, 以天津港來說, 從最深水深不到10公尺, 平均大約8公尺的狀態, 到現在可以到水深20米, 並且之後的擴建都以15.5公尺當作標準來看, 當年的安平淤積讓打狗取代, 淡水淤積讓基隆崛起的狀況, 就港口技術來說, 這個時代已經不太可能, 以現在中國來說, 沒有水深不足廢港或者衰退的狀況, 只有當港口不夠用, 或者造成額外成本, 例如陸地運輸時間和成本增加, 才會另外弄一個港口來做緩衝, 就像是洋山港, 舟山港崛起了, 上海港也沒有衰微, 或者變成小漁港

基隆佔關稅一半的原因就是他面向東北亞和美西航線, 同時也意味著他的業務主要是在進口而非出口, 和高雄港主要以鐵砂, 石油這些關稅低的商品不同的是, 某些重關稅民生消費商品, 像是洋菸洋酒, 日韓化妝品服飾和奢侈品多由基隆進口, 例如您說的關稅基隆可能佔了一半, 但看看進口的菸酒稅基隆關就佔了將近75%, 所以如果以機能來說, 基隆港的進口業務大於出口業務




Blue Angel wrote:
前段的歷史講述似是而...(恕刪)

Blue Angel wrote:
前段的歷史講述似是而...(恕刪)
石油與天然氣在瑞濱那裡也有在下。
Nelson5 wrote:
淤沙在古代甚至回到3...(恕刪)
污染多 怎樣都不好 \


怎麼代替 都只是分錢的管道 有什麼用

Nelson5 wrote:
所以台北港, 基隆港, 不需要去酸誰, 大家各有作用, 各自發揮, 真的沒有了台北港, 可能每天中山高往返基隆的貨櫃車就塞爆日常交通了恕刪)


最後一句話才是重點啊~~如果基隆港的貨櫃車真的都上高速公路,交通真的會打結,基隆也沒有地
可以擴建道路了

Nelson5 wrote:
除非是政治考量準備以另一港取代, 或者天災式的破壞, 否則建港和除淤的技術都已經可以克服...(恕刪)


海流本身並不是人類能力所能輕易駕馭之事;現實的舉例好比台東某區域的漁港,「人定勝天」的自信讓人類違背海流選擇了自以為聰明的築港地點,然最終的解果卻是漁港因海流堆滿石頭不說,就連漁港對面的海灣都遭受前所未有的嚴重海蝕,這是否兄臺論點的反證?

Nelson5 wrote:
關稅基隆可能佔了一半, 但看看進口的菸酒稅基隆關就佔了將近75%, 所以如果以機能來說, 基隆港的進口業務大於出口業務


確實,基隆港就是一個進口為主的港口,但與您所瞭解的可能又有些許不同;早年國內許多大宗民生物資,舉凡穀麥、黃豆、玉米甚至水泥原料偕由基隆港進口,其他一些大型機台、生產機具等也幾乎都由此上岸,畢竟這裡是目前僅剩能夠藉由鐵路接駁運送大型機具的唯一港口,有些設備藉由公路運輸是很困難的...

nazi wrote:
最後一句話才是重點啊~~如果基隆港的貨櫃車真的都上高速公路,交通真的會打結,基隆也沒有地
可以擴建道路了


是啊, 贊同!

話說:

由國內貨櫃三雄合資成立的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今年裝卸量確定可突破100萬TEU(20呎標準櫃),創下新高;內部估計,在長榮、萬海股東航商力挺靠港下,明年該港裝卸量可持續成長,力拚125萬TEU




Nelson5 wrote:
生產的科技成品主要以空運為主...(恕刪)


這不見得 , 如果是系統廠生產的整機設備裝置走海運居多

我們公司也是組裝完上貨櫃報關

配合往歐洲的船期讓機器先出發

畢竟現在的機器大部分都有軟韌體 , 船運到歐洲大概要四十天

硬體先到再說 , 軟韌體到當地經銷再安裝即可

和四十天比起來 , 從工廠出發到基隆港臨近貨櫃廠的時間真的不算什麼

但是路程長短運費就有差了
  • 2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