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5坪 - 大約20.X萬/坪
不是買來自住 - 想當個包租公 - 投抱率算來還可以
花了大約200萬現金,可是只買了400多萬的房子 - 又有人說我是傻子,200萬現金足夠買1000萬的房子
原屋主約16萬/坪購入 - 我花約20萬/坪投資,值不值得,見仁見智吧!
我是基隆人
6年前買了建德國小附近的房子 - 花了500萬
所有長輩所我是傻子 - 花約10萬/坪買安樂區的國宅 - 足足被念了3個月
現在想來,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 現在想用10萬/坪買我們這邊的房子應該不可能吧!
當初決定買這邊的房子
想想是很值得的,有學校,有公園,有醫院,樹又特別多 - 在台北要買一樣環境的房子應該沒有5000萬買不到吧
學區 - 建德國小超優 - 建德管樂團一定要加入(每年代表基隆市參加全國比賽,今年比賽團拿到歷年來的最高分在基隆初賽)
交通 - 一班公車可到台北(南港,南京東路等) - 假若工作靠近南港,台北市政府,小巨蛋等 - 跟中永和花的通勤時間差不多 - 花約60萬/坪買中永和 - 值不值得,那又是見仁見智吧!
建材,公設超優 - 如果跟我家的國宅比 - 所以花了400多萬當個包租公,想用優質的公設設施等蓋好(住國宅的缺點,沒公設設施可用)
環境 - 樹超多 - 假若你厭煩了臺北的水泥牆
居家出租的格局一般是以2~3房為主, 大不了四房約五六十坪就不多見了. 像 A, I 棟或兩戶打通等近百坪的戶數, 也應該不是一般民眾租屋的標的. 原來買這麼大坪數的人, 也多半是自住換屋而非買來要出租, 在出租的評估中, 這些大坪數的棟別也可能要從總戶數中整棟扣除. 還有總不會所有2~3房小坪數的買家, 都像樓上這位想當包租公的網友, 全都是買來要出租的吧?! 至少這兩千多樓下來, 這出租的想法還算蠻特別的. 再看已購戶鄰居社團成員的組成, 單身小資族首購, 小家庭移居, 或是退休養老的比例也不小, 若再扣掉這些本來就會搬去住的, 到時真要出租的戶數, 恐怕又離所謂的"幾千"戶更遠更遠...
最後, 會不會可能有所謂"轉移"或"取代"的效應發酵? 同一區域, 較新, 建材較優, 及公設較豐富的案子, 若租金相差不多, 會不會讓原來在國宅或舊案子的租屋戶想要轉過去??? 不知道, 只是對出租標的概略的結構提供一個角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