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

關於基隆安樂區新建案.甲山林城上城

唉, 網路上的真相真是很少, 各自只說自己認為的, 解讀的, 有利的, 三年多了還是這樣...

樓主當初起樓問16萬開價值不值? 看壞的說不值, 甚至有高人拿基隆房價腰折的經驗, 苦口婆心, 鐵口直斷來唱衰預言住套房... 沒有人知道往後會怎樣, 至少在完工前的當下, 沒見腰斬, 也遠遠看不到16萬的影子... 當初那些說等完工你就知道的也都神隱了....

三年多前, 有很多高人說這案子怎麼可能增值, 投資客又不是瞎了眼跑來基隆住套房, 又鐵口直斷說這案子不可能有投資客會介入, 只是騙一些天龍國的傻天龍人...連我當時以自己的例子,說我就是接了一個投資客買的戶, 有人就立刻批"見鬼了!越說越離譜!" 又戴帽子懷疑我是業代或建商打手??!!!.... 三年後有人見到這時的開價, 見到那幾張A4, 又可以神乎其技猜到那有一百多戶? 那都是投資客? 都是投資客與建商勾結?..... 殊不知, 不管是不是投資客, 若當初買便宜, 現在根本不太願意託建商賣, 因為建商的託售條件訂在一個增值上限%, 除了收仲介費, 超過那上限%還會跟賣家以高比例進一步分享利潤...

建商說接受已購戶託賣是要減少外面仲介糾紛, 這是理由之一, 跟佛不佛心沒關係, 因為換手若有糾紛, 建商當然會有困擾, 會被要求處理或兌現外面仲介買賣時膨風說的, 不過真正原因會不會是要掌控價格? 先把這些已購戶託售的掌握在手上, 以免這些戶在外面仲介託售, 在完工重新開盤前打亂價格, 畢竟根據建商當初封盤動工時已成交八九成的說法, 也該還有兩百多戶庫存, 我不知道, 只是以數字推理, 歡迎瞭解實情朋友指正...

不能換約??? 不能換成自己名下??? 是不是哪裏有誤會??? 別人我不知道, 我就是活生生承接別人合約, 換成自己家人名下的例子, 當時的賣家還繳了一筆換約費用, 土銀也來把預兌現的支票換成我的支票, 要不要再問清楚有沒有誤會???!!!

這時買當然是要付過去三年多已購戶已付的款項, 再加上他的獲利, 這不合理嗎?? 哪個案子換約不是這樣做???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銀行連賣家獲利的部分也可以貸款, 否則金額一定大, 因快完工所以金額大, 相當於要買成屋一樣, 不是嗎??? 畢竟三年過去, 買家已付了不少錢, 也在一片不看好下承擔了三年的風險跟恥笑... 不懂這有什麼好說的??? 再不然就要等成屋後, 或許到時銀行可以以市價來貸款, 風險是房價本身會不會再墊高? 這要個人評估跟選擇...

雖然已難見16萬, 不過開價究竟是開價, 沒進一步做功課或議價就直接把開價拿出來, 哪個案子不是嚇死人??!! 還是那句老話, 未來的事沒人知道, 不過現在沒到那個價, 對於開價當然有議價空間...

人家當初買到14多現在開22??? 呵呵只能說技不如人,當初可以買到14多也已經是異類, 又承擔了三年多的風險, 能不能賣到22我不知道, 不過是該有獲利!!! 買房是看當下的市價, 不能帶情緒去看人家當初的成本, 很多現在動不動每坪百萬計價的的房, 當初可能購入價都只有兩三成不到, 技不如人, 眼光沒人家精準, 承受風險的能力跟意願不同, 實在也沒啥好講或給人戴帽的...

每天上班必經之地,看著從小學校望遠凝視的山整座被挖掉,猛然覺得好壓迫好恐怖。仍然覺得太貴,炒作成這樣,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不該買。
要挖就挖乾淨
以前我家隔壁建案(森林綠)
他們就直接把山剷掉

其實也怪 城上城邊區看起來是座山 怎麼會是建地
基地縫縫補補 還賣得出去
整座山被挖掉? 麥金路這一大半本來就是平地根本就沒挖, 土地公廟上的這一面落差約2~30米, 跟內湖AIT新址地勢很像, 其實也只是把原來的巨石一鏟鏟消平, 坡度由不規則外突的地形, 修緩坡度拉地錨, 進一步加強鞏固地基, 實在稱不上是座山or整座山挖掉!

壓迫恐怖?? 也許看起來還不習慣, 土地公廟這兩面其實也才蓋16~18樓, 並沒有很高, 還有其實經過這樣的整治, 反而解除之前巨石上壓, 過路時的壓迫及不確定感.

仍覺太貴? 現在看那些開價我也覺得貴, 不過都應該還有不小議價空間. 只是現在看當初開盤16, 有人買14就覺得還好,

該不該買? 值不值? 這真是見仁見智, 各自要進一步做功課, 各自有各自的狀況,選擇及盤算的基礎.
挖太多有人覺得恐怖, 沒全挖有人又覺得怎麼不挖乾淨???!!!!

殊不知多挖少挖有一定的專業跟規範. 那邊坡是基隆市府的地, 建商的基地在邊坡內側, 基隆市府沒錢整治邊坡, 建商要開發又不能放那邊坡不管, 所以有這樣的挖法. 另外開挖是最貴的, 就算基隆市府官商勾結無條件給挖讓建商從底部蓋, 開挖 vs. 蓋多樓也是專業,法令,所有權跟是否符經濟效益間的考量... 不是嗎? 人們常容易認為顯而易見, 理所當然, 只是也常知其一不知其二...

縫縫補補?? 聽起來很聳動, 但內涵不詳. 請問哪一段縫? 哪一處又補?
知道那個地點就不得不提到這新聞


基隆巨石崩塌 3死4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9/today-so1.htm


相信以目前的建築技術一定很安全的
這新聞事件的討論在這樓輪迴很多次了, 往前爬文, 相不相信潤泰的整治, 是不是達到個人安全的標準就要各自的評估了...

只是麥金路沒有就此封路, 三號高速公路也沒封, 最近那巨石處理掉後, 北寧路也應該不會封, 101, 高鐵, 南迴也還繼續運作...

零風險? 世上可能沒這玩意兒, 控制風險倒是可以盡可能做...
控制風險的最好方法是遠離風險,既然有看到風險,何苦往風險靠呢?或許永遠不會有事,但誰知道呢?

小主管與俏OL wrote:
控制風險的最好方法是...(恕刪)

天要塌了趕快逃啊
沒有人知道, 當然尊重各人的評估及選擇...去靠就是進一步去瞭解, 評估後覺得風險是合理有效控制的...

我曾分享過, 我知道這事件後曾退訂, 建商業務對我很感冒, 但進一步瞭解事情的原由,地質的報告,風險的評估,及潤泰的整治計劃後, 又決定從市場上買回來...

若有人選擇不再走麥金路, 三高, 不搭高(台)鐵或飛機, 或是不去日本怕幅射也都很OK. 這是各自的選擇...然而自認為安全的地方真會比這些例子風險低嗎?


台灣地狹人綢, 這樣可見或不可見的, 隱藏或隨機的各式風險不知下一次何時在哪出現?? 對我個人而言, 已知但周延控制中的風險, 比未知隨機的風險來得可靠..更別提這新聞事件是開發前自然隨機發生的事件, 並非因為人為開發所致...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不幸發生了, 這狀況從千百年來隱藏或隨機變成了已知, 反而可以去整治跟防範, 有效控制其風險...

各自做好功課, 評估, 及自己的選擇, 為自己負責, 沒有對錯或該不該, 也勉強不得.
  • 30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