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當初起樓問16萬開價值不值? 看壞的說不值, 甚至有高人拿基隆房價腰折的經驗, 苦口婆心, 鐵口直斷來唱衰預言住套房... 沒有人知道往後會怎樣, 至少在完工前的當下, 沒見腰斬, 也遠遠看不到16萬的影子... 當初那些說等完工你就知道的也都神隱了....
三年多前, 有很多高人說這案子怎麼可能增值, 投資客又不是瞎了眼跑來基隆住套房, 又鐵口直斷說這案子不可能有投資客會介入, 只是騙一些天龍國的傻天龍人...連我當時以自己的例子,說我就是接了一個投資客買的戶, 有人就立刻批"見鬼了!越說越離譜!" 又戴帽子懷疑我是業代或建商打手??!!!.... 三年後有人見到這時的開價, 見到那幾張A4, 又可以神乎其技猜到那有一百多戶? 那都是投資客? 都是投資客與建商勾結?..... 殊不知, 不管是不是投資客, 若當初買便宜, 現在根本不太願意託建商賣, 因為建商的託售條件訂在一個增值上限%, 除了收仲介費, 超過那上限%還會跟賣家以高比例進一步分享利潤...
建商說接受已購戶託賣是要減少外面仲介糾紛, 這是理由之一, 跟佛不佛心沒關係, 因為換手若有糾紛, 建商當然會有困擾, 會被要求處理或兌現外面仲介買賣時膨風說的, 不過真正原因會不會是要掌控價格? 先把這些已購戶託售的掌握在手上, 以免這些戶在外面仲介託售, 在完工重新開盤前打亂價格, 畢竟根據建商當初封盤動工時已成交八九成的說法, 也該還有兩百多戶庫存, 我不知道, 只是以數字推理, 歡迎瞭解實情朋友指正...
不能換約??? 不能換成自己名下??? 是不是哪裏有誤會??? 別人我不知道, 我就是活生生承接別人合約, 換成自己家人名下的例子, 當時的賣家還繳了一筆換約費用, 土銀也來把預兌現的支票換成我的支票, 要不要再問清楚有沒有誤會???!!!
這時買當然是要付過去三年多已購戶已付的款項, 再加上他的獲利, 這不合理嗎?? 哪個案子換約不是這樣做???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銀行連賣家獲利的部分也可以貸款, 否則金額一定大, 因快完工所以金額大, 相當於要買成屋一樣, 不是嗎??? 畢竟三年過去, 買家已付了不少錢, 也在一片不看好下承擔了三年的風險跟恥笑... 不懂這有什麼好說的??? 再不然就要等成屋後, 或許到時銀行可以以市價來貸款, 風險是房價本身會不會再墊高? 這要個人評估跟選擇...
雖然已難見16萬, 不過開價究竟是開價, 沒進一步做功課或議價就直接把開價拿出來, 哪個案子不是嚇死人??!! 還是那句老話, 未來的事沒人知道, 不過現在沒到那個價, 對於開價當然有議價空間...
人家當初買到14多現在開22??? 呵呵只能說技不如人,當初可以買到14多也已經是異類, 又承擔了三年多的風險, 能不能賣到22我不知道, 不過是該有獲利!!! 買房是看當下的市價, 不能帶情緒去看人家當初的成本, 很多現在動不動每坪百萬計價的的房, 當初可能購入價都只有兩三成不到, 技不如人, 眼光沒人家精準, 承受風險的能力跟意願不同, 實在也沒啥好講或給人戴帽的...
壓迫恐怖?? 也許看起來還不習慣, 土地公廟這兩面其實也才蓋16~18樓, 並沒有很高, 還有其實經過這樣的整治, 反而解除之前巨石上壓, 過路時的壓迫及不確定感.
仍覺太貴? 現在看那些開價我也覺得貴, 不過都應該還有不小議價空間. 只是現在看當初開盤16, 有人買14就覺得還好,
該不該買? 值不值? 這真是見仁見智, 各自要進一步做功課, 各自有各自的狀況,選擇及盤算的基礎.
我曾分享過, 我知道這事件後曾退訂, 建商業務對我很感冒, 但進一步瞭解事情的原由,地質的報告,風險的評估,及潤泰的整治計劃後, 又決定從市場上買回來...
若有人選擇不再走麥金路, 三高, 不搭高(台)鐵或飛機, 或是不去日本怕幅射也都很OK. 這是各自的選擇...然而自認為安全的地方真會比這些例子風險低嗎?
台灣地狹人綢, 這樣可見或不可見的, 隱藏或隨機的各式風險不知下一次何時在哪出現?? 對我個人而言, 已知但周延控制中的風險, 比未知隨機的風險來得可靠..更別提這新聞事件是開發前自然隨機發生的事件, 並非因為人為開發所致...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不幸發生了, 這狀況從千百年來隱藏或隨機變成了已知, 反而可以去整治跟防範, 有效控制其風險...
各自做好功課, 評估, 及自己的選擇, 為自己負責, 沒有對錯或該不該, 也勉強不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