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 東方報
週日, 16 九月 2012 01:33
吳法蘭
早先,提供給外地癌症和重症病童於就醫期間免費住宿的「麥當勞叔叔兒童之家」欲在台北市大安區錦安里成立時,遭到當地少數居民的強烈反對,理由不外是擔心疾病有傳染之虞、出入複雜造成治安問題以及最關鍵的──可能導致房價下跌。幸而由於台灣教育普及,「癌症會傳染之說」遭到了鋪天蓋地的輿論制裁,居民及里長最後向社會道歉了事。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無知所造成的歧視與自私自利心態等「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直譯:不要在我家後院)充斥著整個台灣社會。在「麥當勞叔叔兒童之家 vs. 錦安里」之前,有「(愛滋)關愛之家 vs. 再興社區」和「彩虹天堂 vs. 一中西門町社區」,甚而連開辦「社會住宅」都有鄰避問題。而就在現在,「暘基康復之家」(精神病友)和基隆深美街居民也正在協調中,桃園八德市瑞聯社區也爆出居民連署抗議外籍移工的進住。
這些社區居民或者是基於恐懼或者是歧視,總之都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將他們眼中的「不正常人」驅逐出去。這部分固然與「鄰避效應」有關,但更多是「社會污名」(Social stigma)的問題,也就是「某些族群被貼上具有負面意義的標籤,然後遭到社會排除/隔離」的現象。
當然這通常都和「偏見」、「歧視」與「刻板印象」共同運作,例如「東南亞移工及配偶」與「落後、髒亂、危險」連結;「精神病友」與「不定時炸彈」連結;愛滋感染者與高危險性傳染病連結。這些負面標籤幾乎都是經不起檢驗的刻板印象。
例如愛滋病實際上是經由性接觸傳染,而且只要控制得宜,患者雖不能痊癒,但維持十幾年的生命已無問題,國外已逐漸將愛滋病定義為慢性疾病的一種,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
正所謂「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就在於其對待弱勢的態度」,與其期待人民發揮推己及人的仁恕及同理精神,台灣真正迫切需要的是一部「反歧視法」,唯有透過立法禁止歧視,這些底層/邊緣的弱勢族群才有可能被比較良善地對待。
即便不談基本人權問題,單單從功利角度來說,隨著政府有意推動「長照」制度,如果我們期待「長期照護」在「社區式照護」這一環節做好(不將病患隔離在機構或住家,較人性化、長者或病患對環境也較熟悉,較易保有/恢復基本的社區/社會/社交功能),那麼打造一個不歧視病患、也不歧視外籍移工(我們的「長照」勢必會大量依賴外籍看護)的友善環境就會非常重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