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未來兩岸海運快遞與兩岸海空聯運市場發展潛力,台灣港務公司率先於台北港自由貿易港區內設立「海運快遞貨物區」,已獲關務署准予成立,預定4月底貨運倉庫可興建完成,7月正式營運,而這也是國內各港和各業者第一個籌設的海運快遞貨物業務。
台灣港務公司指出,大陸福建全力發展海西經濟圈,平潭的自由貿易港區也獲大陸中央支持,未來經濟發展與貨運量可期,且兩岸包裹、快遞量有七成在北台灣,加上台北港每天有高快速滾輪船航行,貨物運送便利,台北港距離桃園國際機場僅有20分鐘車程,也可經營海空聯運業務。
台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人員表示,現在台北港有往來平潭的高速客貨輪,每周四班,單程只要三個小時就可抵達,現在貨物量並不多,但貨源可以培養,現已透過台灣港務公司子公司和兩岸相關業者洽談,招攬兩岸快遞貨源。相關人員分析,台灣民眾在大陸淘寶網購物的人愈來愈多,像每年「光棍節」就有上萬筆購物訂單,這都是潛在的商機。
港務公司認為,大陸浙江、福建沿海貨物如果要到上海或香港轉運,既費時又遙遠,若走金馬小三通模式到台灣再轉運的話,時間上同樣耗費很多,但走台北港-平潭航線,三個小時就抵達,且台北港鄰近桃園機場,做海運貨物快遞業務可讓客戶多一種海空聯運的選擇,較其他海港更具運輸優勢。
Flyingnow wrote:
看不出這有什麼意義...(恕刪)
裝卸量看增30% 台北港今年拚損益兩平
2015-03-25 15:51:47 聯合晚報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
台北港是長榮集團重要轉投資之一,近年來台北港的吞吐量不斷攀升,推估今年台北港的貨櫃吞吐量上看130萬TEU(20呎櫃),預計年增率30%,全年力拚損益兩平。
台北港是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的國際商港,主要的股東包括長榮集團持有50%,萬海持有40%,陽明則因為有高雄港碼頭的投資,在台北港則投資10%。隨著全球船舶大型化,台北港未來會有更多船舶停靠,逐漸未來發展相當富有彈性,期望能發展為台灣北部地區第一大港。
為使相關業者明瞭海運快遞貨物通關業務,基隆關於前天舉辦「海運快遞通關作業」宣導會,主動提供通關諮詢服務,強化海關與業界合作夥伴關係。宣導會由該關廖關務長超祥主持,海空運承攬報關、船務及快遞業者近百人參加,顯示海運快遞業務之開辦,深受物流相關業界廣泛重視與注意。
基隆關說明,該關基於安全、快速、便捷之考量,採用源頭管理模式,請業者配合相關措施,包括海運快遞業者應於運輸業傳輸進口艙單後始得傳輸進口報單,並應於船舶抵達卸貨港口前完成報單申報、快遞業者不得進入專區理貨、採逐件通關不得併袋(文件類除外)、X2類應詳實申報收貨人之統一編號(身分證字號)、應審免驗及應審應驗案件,得調整於日間上班時間辦理、多件貨物全數刷碼進倉後,始得出倉及櫃裝之快遞貨物須在同一專區辦理通關等。由於本次宣導說明會現場答復各界所提疑義,雙方討論熱烈,充分交換意見,會議圓滿順利,深獲業界肯定。
基隆關表示,為提升服務品質,便捷貨物通關,該關秉持主動服務精神,將陸續舉辦相關宣導會,以加強與業者雙向溝通,傾聽業界心聲;歡迎業界踴躍參與,共同建構服務、廉能、安全、便捷的優質通關環境。
0936010 wrote:
以吞吐量來說,為何進出櫃較少的台北港與基隆港相近?是因為運載的東西不同嗎?...(恕刪)
確實會很不同,以基隆港來說,基隆港所以會有「貨櫃量低、輜重量低、關稅額高」這種傾向,主因在於基隆港所吞吐的大宗貨物類型屬於如「手錶、包包、衣飾、手機、文具、家電」等等,屬於高單價、重量輕、材積小的貨物類型;相對台灣其他港口,諸如高雄、台中甚至台北港,皆無如此明顯清楚分明的傾向,故在貨物輜重/貨櫃數量比方面,所得出的數據大多會高於基隆港;好比102年…
基隆:2144 / 161 ≒ 13.317
台北:1751 / 103 ≒ 17.000
台中:7008 / 147 ≒ 47.673
高雄:11503 / 994 ≒ 11.572
以上數據,各位不難發現高雄港的輜重/貨櫃數量比顯得比基隆還低,其他各港口所得數據皆高於基隆,並且台中港數據所算出來的結果甚至高達47.673;
而若以高雄港每年大量吞吐廢五金及原油的情況來說,這樣的數據結果其實也就反映出「空櫃充量」的痕跡,相同的道理,整個大台北地區每年砂石用量也並不低,而大量的砂石運送幾乎都由台北港上岸,因此若台北港所算出的數據能夠遠低於台中港、相近於基隆港,那「空櫃充量」的情況與比例也就不難推估…
dualceleron wrote:
所以今年上半年貨櫃裝卸量 基隆港又衰退多少了?
海運方面,受國際市場景氣下滑及美西航線塞港效應影響,104年1-6月我國國際商港貨櫃裝卸量為727萬TEU,居歷年同期次高,雖較上年同期微減0.7%,惟觀察臺北港68萬TEU較上年同期增加10.8%,櫃量連袂刷新歷年紀錄,表現亮眼。...(恕刪)
前一頁7樓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怎麼還是有人空歡喜呢?
(成長量的計算:基隆港是以貨櫃時代開始為基期計算,台北港是以幾年為基期?)
臺灣人要求不多,只要比照高鐵模式,無法達到法定盈餘,收歸國有。
政府與三航商BOT合約,每年啟用兩座新碼頭,
(如照此合約現在臺北港應該要啟用10幾20座碼頭),每座碼頭最低年櫃量,
需達一百二十萬TEU(就算全臺灣櫃量都倒給臺北港也無法達到目標)
--------------------------------------------------------------------------
臺灣景氣是否好轉的指標之一,是看基隆港,
而非臺中港、高雄港、花蓮港、甚至是臺北港。
現在有些人說高雄港櫃量很多 ... 臺北港又成長多少 ...
就是看熱鬧的外行心態。
另外一提,臺北港為什麼年櫃量能達數字上的130萬TEU?
是因為貨櫃灌水量比高雄港還高,灌水櫃量達百分之四十以上。
政策護航加上灌水櫃量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再努力每天清淤,
也許多年後會超越高雄港,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