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Angel wrote:
其實「在地化特色」是不能當飯吃的,台北的興起走的是「國際化」,新北與桃園的興起走的是「工業化」。而當我們二相對比之後,其實不難理解「國際化」才是附加價值比較高的,但也不可否定與忽視的另一個重點是「工業化是國際化不可溃缺的支撐」。而不才所提出的「無視區塊屬性上南轅北轍的差異」所指的是,基隆與廣大的新北新興市鎮在先天地理性因素的不同。如果將基隆單純視為「大台北的鄰近衛星」,基隆本身的程式競爭力是被弱化了,但因交通因素而不致於在短期內煙消雲散,真正不堪的是「基隆鄰近市鎮」;所以這數十年裡,實際上基隆吃的是城市老本。
台灣的政治生態,實際上給我們的環境帶來許多無奈,好比各位可以數數,一個台灣,甚至僅是「大台北及桃園地區」裡,究竟已經擠了幾個「巨蛋」在裡面?過度的重複投資之下,究竟又有哪個爭的過國際化的「臺北」。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比麟於基隆,數十年裡基隆文化中心裡的高規格的劇場就此乏人問津。高鐵過度設站的結果是何?真的是商旅福音嗎?還是「爭面子輸裡子」的慘痛經濟包袱。
當六堵工業區興盛的時期,這個工業區屬於「台灣省政府」,很意外嗎?但真的如此。而當六堵工業區蕭條以後,就成了基隆市政府帳面上的包袱,許多的政策存在著許多的不公平,但是地區主政者的迂腐也同樣責無旁貸;當汐止利用新台五線的機會建立汐科時,請再回頭看看我們同時期的地方政府在做啥?甚至到湖科都已成形,這票主政者還沾沾自喜是「已發展成台北衛星都市」,絲毫不知這是「核心退化」的結果。
那個只作一任市長的更沒資格對著地區狂吠,很多事大眾論壇上沒說,可是選民心裡卻是清楚有譜。當湖科已進入成熟,同時期在基隆翻炒了數十年的「觀光基隆」,除了讓整個大基隆地區承受了數十年的「人口更新」與「產業低迷」,究竟這些人做了什麼?發展出什麼?30年後的現在,還是和當年一模一樣,只有口號以及大喊「不公平」、「鐵票區」如此而已。只是回頭再問「這些人在地區上用過心嗎?」、「為什麼口號永遠那麼不切實際?」、「到底看見區域真正的需要沒有?」,這些問題到底在基隆人心裡的答案究竟是什麼?
對於基隆的期待
小弟除了沒有任何概念以外
也沒有研究基礎
對於市政参與經驗是0
如果大大您提得核心主導特色的市政開發
能夠被具體實現
那對小弟而言
也是基隆獨特的特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