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我的INFINITI Q50 2.0 Turbo <15年>旗艦款 使用心得分享

曾讚 wrote:
實在不知L牌到底有...(恕刪)


看到這裡,說真的,心是沈下去的。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Infiniti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那顆連年獲大獎的VQ引擎,特色就是靜、穩、力。

行銷上,Infiniti品牌是定位在'豪華'與'高級'。就定位延伸出買車的要付出一大筆豪華的支出,付的起高額的保養及油耗費用,享受極致的駕駛樂趣,當然包括所謂的'社會觀感'。按理,懂車的人會買Q50S,由裡到外真正的日本工藝作品。而這台Turbo只是披著日本工業設計的皮,骨子裡是用賓士的引擎跟變速箱。有人會認為是卯到了!要調出好喝的酒,當然要付出時間跟資源的代價。好比電腦的CPU是Intel,主機板就有好幾家設計製造,效能自然會有差異。用賓士的東西,難不成就不用調教了嗎?調教功力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如果可以有原廠VQ,又是2000cc加渦輪,掛正港東洋戰神Skyline,才不虛此名。搞成請人穿班服代跑運動會,還拿獎盃,實在是........

直接用Turbo很聰明的行銷手法!在工作壓力高的日子裡,能抒發一下,放縱一下是討人喜的。以大金冷氣為例,該冷的當然會冷,接著就來比能源效率,最後就是靜。當然是買的時候貴,用了以後就值回票價。同理,Turbo當然有力,燃油效率呢?那個理性與感性的靜就可以不用太過用功了。如果你是老闆,當然是先搞馬力,效率不好是正常,聲音大是應該的,提昇靜的境界根本是是討打。只要定位的族群到點,立馬可以上市賺現金,何樂不為?講到這,有同學看出門道了嗎?

Turbo版認真講起來很尷尬,那就像買名牌包分原廠跟代工A級貨一樣。愛到咖慘死,能天長就會地久。愛情是不需多解釋的!

當自由心證至此,那個隆隆聲就不必太過追究了吧?筆者目前頂多在駕駛技巧跟油品的使用添加上,用點心思。這車的安全配備絕對是有到位,願大家能歡喜出門,平安回家!

結論是:我現在只管車有沒有給生活帶來樂趣,其它的該有都有了,不必太在意。有餘裕才是重點,就看大家怎麼去定義跟認定。來,跟我一起拿起掃把來掃地。借用觀音佛祖所訓示的,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無掃空掃地。共勉之!

與歐系神人多說無益...
專業到能對一個牌子下結論(L怎樣,i怎樣,BMW怎樣...),鍵盤手而已...

blhsing wrote:
我有說錯什麼嗎?我在雙B版有說這些?你是不是認錯人了?有人提出2.0L引擎運轉品質的問題我適當參與討論是礙到你了?你打字費拿了多少讓大家參考一下如何?

還有,那個人抱怨的是賓士和BMW的引擎,與Infiniti是什麼味道無關。

mobilefun wrote:
讀完您的看法,再跟...(恕刪)


我配過褐色的偏光鏡片,還是有度數的,開車真的舒服很多

遺憾的是,當初我拿了雷朋問店家,鏡片可以弄成偏光太陽鏡片嗎

店家說不行,因為我六百度的近視,怕做出來的鏡片,看東西會不舒服

所以就只好用一般鏡框.....

不然就是用隱形眼鏡....

沒近視真好,太陽眼鏡很好挑
mobilefun wrote:
Infiniti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那顆連年獲大獎的VQ引擎,特色就是靜、穩、力。

... 而這台Turbo只是披著日本工業設計的皮,骨子裡是用賓士的引擎跟變速箱。 ... 如果可以有原廠VQ,又是2000cc加渦輪,掛正港東洋戰神Skyline,才不虛此名。

早期的 Skyline GTS-t 也使用 RB20DET
最大出力在 200 匹以上的 inline 4 turbo
在路上看到 GTS-t 都要讓的, 除非想自取其辱去被硬超
Q50 T 此舉也算是回歸本質... 吧

R34 之後, 日本跑車黃金時代結束
在 Skyline G35 變豪華的同時, 也漸漸從被人讓變成了讓人
東洋戰神的金字招牌基本上也是被 RB26DETT 的表現給硬生生打出來的
可當年最自豪的引擎技術, 到今天居然要買人家的方案...
但最起碼 Skyline 一系列還在, 要買還買得到
Silvia 則是全線棄守, 15 年前的 S15 到現在還是最新款...

關於 turbo lag, 建議你裝個 boost gauge 監看進氣壓力
因為壓力多寡跟油門深淺, 就像在你面前自摔的機車一樣, 有因果關係
而且兩公升到 200 匹壓力可能也就在 0.5 bar 左右, 油門全踩應該用不到半秒
剩下就是不同轉速帶的出力差異

不管怎麼樣, 能見到 Nissan/Infiniti 2.0l turbo 的後驅車還是蠻高興的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可以請教一下樓主Q50 2.0的避震問題嗎
看一些雜誌和影片都把2.0版的避震歸類為舒適款
在山道上小熱血起來會有些軟腳
請問.. 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不然最近常在路上遇到實車真的是會讓人好心動
北區 wrote:
可以請教一下樓主Q50...(恕刪)


轎跑車就是硬中帶軟,跟Camry比起來,後者純粹就是轎車,調性就軟綿綿,像坐沙發。跟純跑車比,當然被歸類為舒適款。定位如此,結果也可想而知。

拿台南關仔嶺的碧雲寺進香之旅為例,沿著山路有很多拐灣,很多人會去散步,騎著腳踏車健身。懷著一棵感恩的心去見佛祖,是歡喜的。要展現個人的熱血,建議去專業的賽道,在那裡可以盡情的奔放,不會成為公害。

道德經 67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是的,這車在你危急時可保你命,絕不軟腳。反之,危險駕駛就是傷人利器,勸同學您三思。有機會能開這部車就是福氣,平安就是福。

北區 wrote:
可以請教一下樓主Q50 2.0的避震問題嗎
看一些雜誌和影片都把2.0版的避震歸類為舒適款
在山道上小熱血起來會有些軟腳
請問.. 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不然最近常在路上遇到實車真的是會讓人好心動含情


以小弟自己及一些車友開G 系列的經驗, 其所謂的舒適性較高, 主要來自原廠輪胎的扁平比(55)過高, 有興趣, 可以看看其同級的對手基本上都配扁平比40~45 的胎. 所以小G 車友的經驗是換成45 的胎會有幫助, 側傾也會有改善.

另外, 在原廠配胎的情況下, 除非是較為激烈的操駕跟轉向, 不然一般的側傾狀況還好, 如果是屬於較為熱血一族, 換了圈胎還是覺得不夠, 那再加強防傾桿, 基本上, 原廠的避震器有一定水準, 請先不要誤殺忠良.
沒事多騎車, 多騎車沒事!!
cybermatrix wrote:
以小弟自己及一些車...(恕刪)


剛眼睛一亮,對厚,車子的路感確實是有彈跳,但是有被避震系統巧妙的吸收掉。在回想一下那當下的應映對策,分享一下。

1.去Costco買菜時,順便灌氮氣,聽說比較Q軟。胎壓抓260(kPa)。
2.查一下輪胎規格是 BRIDGESTONE Potenza S001 RFT失壓續跑胎(225/55RF 17)97W
本車是轎跑,係數55屬於高扁平比的輪胎,所以具有較多緩衝彈性而有較佳的舒適性。如果要要操控反應直接而搭載在強調性能的車款上,就得選低扁平比的輪胎。根據扁平率的數學公式,胎高/胎寬=扁平率,就可以有一些選項出來。

實務上以往遇到破胎兩次的經驗,萬一輪胎破了,是先避到路旁,請信用卡特約拖吊公司來拖。咬牙硬撐跑那規格的80km/hr的速度去心儀的輪胎行,萬一不小心把胎內的胎壓感應器給毀了,就得不償失。再者,已經失壓,就不要製造公共危險,去影響他人的路安。衡量市駕的比例較高,舒適跟寧靜排第一,下次換胎會考量換米麒麟的Primacy 3ST吧?

哇!習慣性的又把豹當家貓養。

mobilefun wrote:
剛眼睛一亮,對厚,...1.去Costco買菜時,順便灌氮氣,聽說比較Q軟。胎壓抓260PSI。(恕刪)


應該打不到260就爆炸了八
網路嘴砲多,認真你就輸了
駐記一下行車記錄器:

私下請教友人跟車行關於行車記錄器的選項,都一致推薦選購DOD,特別是LS460W這一款夜視的效果特別好。或許是緣分吧?也意外以滿不錯的價格連同記憶卡跟後視鏡固定價一併購入,在家用Panasonic TH-58AX800W監看夜間的錄影,確實是清晰銳利。

1.用Sony的像機模組,畫質當然是有一定水準。要注意一件事,在都會跟鄉間開車,最怕機車亂竄、小孩亂跑跟老人的魯,可以清楚抓到過程,不保證運動中的車牌可以辨識的出來。理論上如果增加單位時間的攝製張數,例如由30P拉到60P,用慢動作播放肯定會逮的到。用哈比人:五軍之戰藍光高清片源來看,放大八倍畫質還是很清晰。

等一下!

咱買的不是拍電影等級的錄影機,同樣是藍光規格,五千大洋別想要有百萬機台的效果。

2.前檔隔熱紙是朋友推薦的FSK冰鑽F45,車身是FX7。本機的光圈算是滿大的,但是廣角度只有140,兩旁的建物有些微彎曲變形的現象。

所以,先求有過程能保護自己舉證用吧!期待不久的未來,會有更高階平價機種能夠慢動作播放把動態車牌拍的清。車廠為何還不把這一塊一併納入設計考量呢?對了!本車怎麼連數位電視都沒有?想聽都不行,不聽也罷,都是吵鬧為自己。



製造人安 平周老全
  • 3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