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I牌不如L牌?

louissvs wrote:
大約在1990, I...(恕刪)

台灣先不說,老闆的意志決定車的銷量
以美國來說,Infiniti的問題在於沒有像ES/RX的搖錢樹,
再來的問題是Nissan被雷諾吃掉後RD大裁員導致開發速度緩慢
除了FX車系外幾乎都是Nissan的貼牌(大多數只改Mark)

而且這些貼牌不像Lexus那樣是新車系,Infiniti的貼牌都是拿現有車系來貼
Q = Cima,M = Fuga(1、2代不是),G20 = 霹靂馬,G35/37 = Skyline
不是說現有車系不能拿來貼,但這些車的大小跟主流歐系車不一樣大
Q比S、7小,M比E、5大(M跟Q差不多大),G20小的要命,G35/37比C、3大
搞到後來就是M打死Q,用M、G兩個級距打其他廠三個級距......
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這樣了
我個人覺得I 牌在過去這幾年中因為Nissan 內部的因素再加上法國新老板的不重視, 所以有一點小媳婦, 不上不下的感覺, 當然車子的本質是還有維持住, 但是就是沒有太大的進展的感受.

而進口到台灣之後, 又因為總代理的心思主要放在發展自有品牌策略上, 加上本地稅制對大排氣量的不利因素, 所以也是一個維持的局面, 就是沒有要做大的感覺跟決心. 但是也因為如此, 其銷售方式就是比較物美價廉的策略.

不過, 小弟觀察到, 自從2011 開始, 尤其是這一兩年間, 感覺R/N 對I 牌似乎有比較關愛一點, 動作頻頻, 在F1 也掛名贊助, 甚至是車隊掛名, 然後整個展示間重新翻新, 種種跡象顯示, 似乎有點不同以往的企圖心出現.

或許是這幾年R / N 在平價車及高級車的發展上也遇到瓶頸, 卻忽然發現手中以往不受重視的小媳婦, Infiniti, 看起來有點璞玉的樣子, 所以現在想要加把勁再琢磨一下吧!!

至於提到的 車價, 保養, 品質, 服務 ..., 我個人的感覺是 ... L 的服務應該是比I 牌好, 起碼感覺L 的業務真的比較積極一點.

我堂哥擁有過L GS / MB E & C/ BMW 5 & 1, 他覺得L 的服務真的是比其他兩家好, 但是也只有服務比較好. 而他的經驗中BMW 的小毛病最多, MB / L 的毛病較少, 較穩定, 但是L GS 還是有一些煞車的異音一直沒解決.

就品質來說, L & I 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差距不大, 當然跟一般印象中的歐洲車比起來可能會好粉多.

保養, 如果是指定期保養費用, 那L & I 跟國產車相去不遠, 小弟先前做10000 公里定保, 自備機油, 還添加了兩罐號稱原廠的清潔劑, 也才花費2400. 如果清潔劑劃掉, 自己回家再處理, 那10000 公里定保費用應該只剩下1600 ..

同樣水準跟品質的不同品牌車款, 一台賣你比較貴, 一台賣你比較便宜, 那你想要選哪一台呢 ?

或者換一個角度來說, 同樣的產地, 在美國的建議售價差不多, 但是在台灣, 賣價以美國售價為基礎, 在配備相近的前提之下, 一台loading 較少, 一台loading 多粉多, 那你要選哪一台呢?

如果有品牌偏好或是忠誠度者高者, 或是需求不符者, 那就另當別論!! .. ^^
沒事多騎車, 多騎車沒事!!
不買L的原因很簡單
就是不喜歡菜市場車的感覺

買了第一臺EX
也的確遇到一些問題
換了JX之後滿意多了
開在路上的感覺是
真的很罕見
以同時期的車來看
G20跟E36差不多大小
只是FF格局加上nissan的品牌印象
說要當entry level luxury car沒啥人相信

ariete wrote:
Q比S、7小,M比E、5大(M跟Q差不多大),G20小的要命,G35/37比C、3大

克雷西歐部魯斯 wrote:
以同時期的車來看G2...(恕刪)


以前北美還有一台entry level的I35
引擎當初輸出也等同當時的舊G35 (268P)


前者記得來台灣國產後就變成一代傳奇~


不過I系列現在已經完全消失了
I30 I35 are mid level, not entry level
Cefiro wins way too better than primera
agw0121 wrote:
以前北美還有一台en...(恕刪)
之前常見國慘CEFIRO車主故意換logo, 改成I30.
看能否魚目混珠騙自己?

agw0121 wrote:
以前北美還有一台en...(恕刪)
忍忍忍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