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窮人家小孩的07年二手G35 sedan一個半月的使用心得

qk8888 wrote:
因為冷排要放車子前面撞風, 要拉油管, 若油管不夠粗或太長, 機油流動阻力會上升, 反應出來的就是打到引擎的機油壓力下降.


其實我這樣講有點瑕疵, 如果今天油壓的sensor是在幫浦和油路的瓶頸點間, 觀察到的油壓反而會是上升的, 若sensor是在瓶頸點後, 就會下降. 無論如何, 我們只關心打到引擎的油量必須夠多, 加了油冷排+油管, 阻力難免會上升, 流量會受影響, 多或少而已.
SLM6阿炮 wrote:
哈哈哈....老花阿...(恕刪)


還講!要不是你們一天到晚拉著我出去跑,我FX也不會被逼著賣掉

現在兩部賓士輪著開,一點感覺都沒有,偶而想要大腳踩一下...

一來沒人報況,跑起來心驚膽跳又孤單,再來右耳馬上就被蛇型刁手給拎著

苦啊

PS:阿砲啊....

我上星期開著球友的C63(旅行車款),雙手往方向盤一握,油門一踩...

林老師咧!整個人猶如天蠶再變活力十足,剎時年輕了20歲
mauricelu wrote:
決定明天中午就去找老蛙前車主“牛頭”去學習學習!!!
油壓、冷排、散熱油底殼。。。先記得要問的重點!!!!


等你的好消息呦!

克雷西歐部魯斯 wrote:
To ONOFF:我...(恕刪)


您想多了!有時光文字敘述少了表情輔助,真的容易令人誤解

不就是討論而已,不需要氣急敗壞的吧,小弟我很懶的打字地

也不想繼續繞在那個問題糾纏,因此下了那樣的結尾詞

兄臺別見怪啊,沒啥別的意思

onoff wrote:
您想多了!有時光文字...(恕刪)


是我誤會了
抱歉!
Leo 555 wrote:
一談到改裝
果然就得散熱了
基本上動力沒什更動的話, 冷卻器裝不裝都無所謂, 原廠就很OK了.
以下都有"很多"車友長期使用, 也都沒問題效果不錯
1) 加大油底殼得拆或修下底板, 不然G37原廠放不下. (大廠G牌有出專用)
2) 至於機油冷, 自排油冷, 都有對應各車種的料號, 可上美國網站上查. 填入車種年份, 東西和建議售價都會秀出來. ebay也行. (S牌和M牌都有)
3) 再來就外接循環幫浦, FX空間大, 塞甚麼都大概沒問題; G的話就不太容易沒什空間, 另外就價格稍高, 也有故障風險, 不過有裝監視器都可提早發現. (有台製品)

順便也補張G37CC的"正在拉管"安裝圖, 也是在車頭撞風 + 金屬油管


其實我最想搞的是 3), 不過觀察了一下, 空間真的不好安排, 我其實在想: 獨立循環機油幫(不怕阻塞或掉油壓)+油冷排+電力風扇強制散熱(不必拉到車頭, 裝的位置較彈性)+油溫sensor控制風扇開關, 這樣就都顧到了. 就剩下在油底殼打洞防漏的問題而已.

qk8888 wrote:
油冷排+電力風扇強制散熱..(恕刪)

這兩個疊疊樂有一定厚度
如果降車身會很刺激
終於找到這篇文章了,文章出處....汽車技術網(AUTO TH.com)

2008年我要改冷排時,就是參考這篇文章的,對或錯請自行斟酌
---------------------------------------------------------------------------


問題非常多~我慢慢解釋希望你看得懂.如果回答的不專業 請指教.

請問機油冷卻器裝13排的夠用嗎?
基本上機油冷卻器市面上分為四款
1.英式(mocal款) 散熱片NNNNNNNNNNN<<這型狀的東西 比較矮 散熱管道相對比較多 管道內有內網增加接觸面加強散熱.但相對的增加的阻力也多.降壓也比較大 你說的13排應該是這款的
2.日式(trust款)散熱片較高管道少降壓值也少.以英式13排的冷卻器體積來換算大約是日式的7排
3.B&M 此款採對流式設計 機油在冷卻器內成交叉回流 冷卻器本身並無散熱片 單靠散熱管交叉對流散熱 但管道細且多 使其機油流動成薄片狀 但使用的人不多 且無國產 價格偏高了點.
4.機械用機油冷排(不要懷疑很多人拿來賣的)此款機油冷卻器是黑色正方體應該很多人見過 但是它是針對機械設計的本人並不建議安裝在車上

總結:不要問要裝幾排的.要看你的車款機油溫度.改裝狀態來評估該使用哪一款冷卻器及大小

油溫可降幾度啊?
基本上能告訴你降幾度的 大概只有神 在你車子所有數據都不知道的狀況下 不可能知道你的愛車在安裝後會降幾度舉例來說
A車安裝機油冷卻器前機油溫為100度上下 安裝英式13排機油冷後 機油溫度約85度
B車安裝機油冷卻器前機油溫為135度上下 安裝英式13排機油冷後 溫度為100度
同樣是13排英式機油冷 為什麼一個降15度 一個降35度 機油冷卻器是風冷系統(也有水冷的但很少)機油溫度越高跟空氣溫度差異性越大. 所以冷卻的速度也越快.風能帶走的熱能也越多.舉例來說 你把一個燒的火紅的鐵跟一個沒燒過的鐵 一起丟到水中 哪個降溫多? 這樣來想就簡單多了吧

總結:還是得問神 除非你告訴我你沒安裝前的機油溫度

油壓會降多少啊?
油壓下降數值有幾個因素
1.轉接座出油孔內徑.一般接頭都是一邊孔大一邊孔小 小的一邊只有9mm 流量不足 會造成壓力值下降
2.油管內徑(一般台灣製造的良心店家會採用四分管.黑心店家則採用三分管PS管徑越小越容易失壓)
不過這些規格都還是不符合日本標準.四分管也不夠還是會造成少許的降壓.這點壓力大的車款要特別注意.
3.油管接頭內徑.這點很重要 但大多數的人都忽略了 以為管大就好了 很抱歉 我必需告訴你們 這是錯誤的.一般四分油管內徑為12/mm 四分油管接頭內徑為9/mm.這樣的規格適用小油壓車款.有些店家碰到大油壓車款通常會採用.四分管五分接頭.以為這樣就加大流量了.切下來看看吧.油管接頭的內徑還是9/mm.(ps.HKS跟TRUST的油管內徑接為14/mm.油管接頭內徑12/mm).所以不管你油管用多大 你的流量還是得看接頭的內徑是多少而定.三分管就不用說了...光想想就恐怖.接頭內徑5/mm等著爆引擎吧 時間長短的問題 否則網路上一組不到3000的機油冷卻器怎麼來的 就是偷油管的規格降下成本來的
4.冷卻器本體排數
冷卻器管道幾乎都有內網 內網會造成阻力 會影響壓力值 如不想降壓.建議購買trust款冷排

總結:不想失壓...那配件買好一點吧

如果將機油芯.移到別的地方有什麼優缺點啊?
一般機油冷卻器有分固定式跟外接式兩款.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外接式的比較不好會造成失壓 除非在固定式無法安裝的狀況下才會採用外接式的 但是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接下來我要顛覆所有人的觀念

1.固定式機油冷卻器機油流程

引擎>>轉接座>>油管150公分>>冷卻器本體>>油管150公分>>轉接座>>機油濾芯>>引擎

2.外接式轉接座機油冷卻器流程(兩個轉接座)
引擎>>導出轉接座>>油管80公分>>外移轉接座>>機油濾芯>>油管80公分>>冷卻器本體>>油管150公分>>導入轉接座>>引擎

由流程來看.外接式的管道長度基本上只比固定式多10公分.(依車款略有不同)所以會影響壓力值的數據不到0.001kg
同一台車安裝固定式的跟外接式的壓力數值也會明顯不同.原因是:固定式油溫油壓預留孔一定一個在出油的地方一個在迴油的地方.通常廠家都把油壓感知器裝在出油那一邊所以壓力值是還沒經過機油濾芯跟油管的數據.而外接式感知器的位置就沒得選擇了.都是在經過濾芯及油管後的壓力值.如果你把固定式機油冷卻器的油壓感知器裝到迴油那一邊.壓力值會掉的比外接式的還多.因為固定式的迴油壓力值還多經過一個冷卻器本體.所以你就會發現 一切都只是假象

但是請大家注意一點 固定式機油冷卻器的機油.是先到冷卻器本體再到機油濾芯過濾的
而外接式是先到機油濾芯再到冷卻器本體的.所以冷卻器本體會不會被油泥堵住的風險是使用固定式的風險較高.這是日本最新的觀念喔 可不是我亂掰的



冷排要裝那裡比較好啊?
當然撞風越大的地方越好.不過請別撞石頭.

管路要怎麼走啊?
你的車只有一種走法 不用問了 安裝廠都會走的


管路大概要多長啊?
你的車款如果用固定式的 一條100公分一條120公分約預留10公分的伸縮空間
如果採用外接式的是一條50公分一條60公分一條120公分

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啊?
敗下去吧 .裝機油冷卻器是不錯的選擇

先謝謝喔.....
不客氣

解剖經歷:
國產冷卻器無數顆
trust固定式機油冷卻器 油管 油龜(轉接座)
trust外接式油龜
HKS固定式油龜
HKS外接式油龜
mocal機油冷卻器 油管 油龜(固定式一顆 外接式一顆 獨立式一顆 簡易式一顆)
B&M機油冷卻器
MX-6溫控型機油冷卻器(最新產品一個18000 冷卻器內含油龜很炫的產品 不過還是被我解剖了)

onoff wrote:
還講!要不是你們一天...(恕刪)

依你的社會歷練,業界地位,及地方權勢.............坦白點是歲數!!
你要開E63旅行車比較剛好!!
下個月開始每月匯個十萬塊私房錢放我這裡.....
改天在跟嫂子說要換旅行車比較好載球具....
用私房錢買台E63在貼成E350就好了!!
好朋友一場....標誌我贊助!!夠意思吧!!
謝謝樓主大方協助

我要到星期六才有空

麻煩樓主了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