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U6第一代剛出就買了,有點是買菜車的概念,所以2014到現在也四年了吧。這幾天回台中開了兩天,有些感想給納智捷參考參考。

當時會買這台真的是需求導向,就是一台休旅車但也不會感覺貴,如果不考慮油耗的話,這台跑了這些年(短程市區較多里程很少)感覺還算物有所值,裝選配件時比較常跑原廠(當時都缺料),後來掉過一次鏡頭外蓋和電池在家掛點發不動,其他就當機車這樣用跟照顧,這算它的優點吧,可靠度還OK。
最近看到這版上很多人討論納智捷的車,就把一些個人的感想寫上來。說實話,底盤是有點歐系的感覺,但進坑洞時還是有點垮垮不夠Q的味道,剛買車時Q度比較高,也許有零件要換了。

昨天去網站上面看一下車價,老實說要找到當時買車那種物有所值的車型好像有點難,性能車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我開這台第一代的U6乘員五位大人跑高速公路再加速都還游刃有餘,與其花錢搞這些台客車的配置,真的不如將內裝細節重新花錢花工好好處理一下,以前A32出來的時候,那種用料高級、注意細節的精神應該在小改的車上重現,用塑膠搞碳纖花紋真的是廉價感十足。不過這邊也是讓人擔心的一環,就是台灣優秀的模具師傅真的找不到嗎?

如果價格不漲,然後補上新的科技,強化內裝細部細節,U6 應該還是不錯的車。
我想我們這邊不用再酸納智傑是中國車了,那邊是把這台當作台灣爛車.......(去中國出差,帶我的司機直接這麼說的,出門在外聽到還是挺難過的),恨鐵不成鋼,但還沒有第二家台灣車廠有品牌,希望台灣早日脫離汽車無自主品牌的窘境。
電動車? 我認識台灣最大輔具電動車的老闆,因為電動車的開發把上市的公司搞到差不多完蛋了......,台灣產業未來在哪裡真的很讓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