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效益最差的版塊納智捷 轉戰新能源並非為了另謀出路?

原文網址


比亞迪以電池起家,豐田在混動市場份額達到巔峰時再戰純電動......諸如此類關乎新能源市場的歷程,皆可成為可供各大車企參考而發展新能源的正面教材。從這些在新能源領域已有所成就的企業來看,他們的成功並非

東風效益最差的版塊納智捷 轉戰新能源並非為了另謀出路?
比亞迪以電池起家,豐田在混動市場份額達到巔峰時再戰純電動......諸如此類關乎新能源市場的歷程,皆可成為可供各大車企參考而發展新能源的正面教材。從這些在新能源領域已有所成就的企業來看,他們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促成的原因更多的是積累。然而,在這個跟風的時代,一些在傳統汽油車版塊再無重新崛起的希望時,卻把矛頭瞄準了新能源。

東風效益最差的版塊納智捷 轉戰新能源並非為了另謀出路?
納智捷、觀致、DS,堪稱是自命不凡而慘淡收場的悲劇人物了。拿納智捷來說吧,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納智捷全年銷量僅有1.77萬輛,月均銷量不到1500輛,且相比2016年4.05萬輛的全年銷量,同比跌幅高達56.3%!

實際上,在2015年的時候,納智捷的年銷量可達6.04萬輛,雖然不算起眼,但並沒拖整個東風太多的後腿。而到了2016年則跌至4.05萬輛,再到2017年跌至1.77萬輛。可以說,納智捷已經完完全全淪為東風裡面效益最差的一個版塊。

東風效益最差的版塊納智捷 轉戰新能源並非為了另謀出路?
“技術不行”、“油耗極高”等等,是大家對納智捷的幾個十分普遍的認知。在東風撤離管理團隊後,不少人認為這算是納智捷的一個開始,然而它卻毅然準備拋棄傳統汽油車市場,而斥資5億元,並轉戰新能源——對於此,有些人士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被認為納智捷已然缺乏了信心,至於轉戰新能源,不過是雙積分政策的施壓下,東風順勢而為的一個舉措而已。

所以,不要看斥資了多少錢,也不要看納智捷能在新能源市場上有何出色的表現,這不過是自娛自樂而已。最為關鍵的是,就像小編開頭所說的,若想在新能源市場上嶄露頭角,也必須有所積累,而這些積累中,技術的沉澱尤為重要。可是,納智捷偏偏就是一個沒有技術,且是藉助其它企業的技術而活,並自稱豪華的堪稱一無所長的品牌。

東風效益最差的版塊納智捷 轉戰新能源並非為了另謀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經驗的積累不僅僅在於技術,也在於消費者多年來而形成的口碑。從汽車投訴網所統計的數據得知,納智捷對於投訴的回复率僅為73.94%,和其它品牌90%以上的回复率相去甚遠,設想一下,這樣一個對消費者的反饋都漠不關心的品牌,即便車子有多好,脫離了用戶,真能發展長遠嗎?

總結:和觀致和DS一樣,納智捷最初沒有注重積累,而貿然拔高自己的地位;不同的是,納智捷又缺乏技術上的支撐,缺乏技術,這也是納智捷為何後來會冒出多種笑柄;在對待消費者的問題上,納智捷多多少少有著類似東風這種央企的毛病,缺少重視。如此,納智捷突然宣傳轉戰新能源,估計誰看了都是一笑而過吧?

東風效益最差的版塊納智捷 轉戰新能源並非為了另謀出路?
東風效益最差的版塊納智捷 轉戰新能源並非為了另謀出路?



時間站在誰的那一邊????
2018-02-10 14:04 發佈
meowmeowcgb wrote:
原文網址比亞迪以電...(恕刪)


這種文章大大陸屬於"网评"基本上阿貓阿狗都可以丟一篇稿子,內容大概也就是天南地北抒發個人觀察心得,好一點的帶些分析,爛一點的話眾取寵爭點閱率(在大陸寫網路文章有錢賺),沒有數據,沒有內部消息,毫無參考價值。 (不過往往是台灣八卦新聞來源,台灣記者的最愛)

有沒注意到每篇都有一段:"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這種連結,簡體字文章,台灣人百分之95都可以直接閱讀的,大大你設個連結就好。文拷貝貼上簡轉繁,又不加上自己觀點,有什麼加值可言?這種行為與答錄機何異?服務不會用google的車友?
很白癡的評論! 任何一家車廠,想要生存下去,一定會投資,研究,積蓄能量在新能源上!!

當網路剛開始時,有人就說,將來每一家公司都是網路公司! 有人嗤之以鼻!
當新能源車輛要開始時,有人就說,將來每一台汽車, 都是新能源汽車。 有人當笑話!
請跑車教父卻不做雙門跑車真是無言
秒噓!!!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