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在於:電動車真能減少碳排放嗎?其他的原因則包括太依賴稀土、回收機制等。
另外,本人尚且認為電動汽車可能加大貧富國之間的差距。
今天不討論電動車的發展現況與未來,純粹以供電的模式,去探討什麼樣的發電方式會讓電動車更環保。
2011年1月號的科學人特別以Luxgen的電動SUV為封面,發表一篇有趣的研究:電動車,電從那裡來?
副標題為:電動車有多環保,取決於你在哪裡充電。




也因為Luxgen的電動車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注意,特別以台灣為探討地區,結論是:
在台灣,電動車較優。(另有專題討論)
以下是"電動車,電從那裡來?"文章內容:
日產汽車的電動車聆風(Leaf)終於在2010年底上市,是第一款上路的全電動汽車,其電動馬達的能量完全來自電池組,可透過車庫的插座充電。它沒有內燃引擎、油箱或排氣尾管,算是貨真價實的「零排放」交通工具。但回家後,你還是得接上插座向發電機取電,而發電廠可不是「零排放」。
其他競爭者也正急起直追。
雪佛藍汽車即將發表的電動車伏特(Volt),配備小型內燃引擎與可充電的電池組。福特汽車將在2011年推出電動版的Focus,豐田、富豪、奧迪與現代等汽車公司也都有類似計畫。
如果想正確計算電動車對環境的衝擊,必須把發電廠的碳排放量估算在內。美國能源部的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結果會隨著車輛所處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依據「北美電力可靠性公司」的定義,將美國分為13個地區,並分析每個地區電力來源的比例﹝主要是燃煤、天然氣、核能,以及少部分再生能源﹞;接著再估算新上市的電動車將如何改變電力分配。
核能與再生能源在美國屬於全天候供應的能源,然而這些能源加起來還不及全美電力供應量的1/4,大約是日常用電所需,還輪不到數量激增的電動車使用。
既然核能與再生能源已經被摒除在外,研究人員的結論是,美國電動車所需的大部分電能將來自燃煤與天然氣,如果車主居住的地區主要依賴天然氣發電,那麼電動車的確能夠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傳統油電混合動力車相比,在美國某些州降幅可高達40%。
然而如果居住的地區主要靠燃煤發電,電動車反而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零排放」,爭議才剛剛開始。
註:台灣及美國13個地區不同發電所佔比率
台灣電力公司各種能源發電效率
燃煤42.5% 約1434億度 能源效率34~35%
燃油4.0% 約609億度 能源效率32.5%
天然氣0.8% 約11億度 能源效率30.5%
天然氣(複循環)20.2% 約290億度 能源效率43.9%
核能27.9% 約400億度 能源效率32%
水力及風力4.6% 約66億度
一、中西部北區
47.6%天然氣
46.0%燃煤
6.3%再生能源
二、伊利諾州及周邊地區
24.6%天然氣
75.4%燃煤
三.俄亥俄州及周邊地區
32.8%天然氣
65.7%燃煤
1.5%再生能源
四.紐約州
67.2%燃油
29.4%天然氣
3.4%燃煤
五.新英格蘭地區
4.5%燃油
70.3%天然氣
15.5%燃煤
9.7%再生能源
六.中大西洋地區
2.4%燃油
60.6%天然氣
30.7%燃煤
七.佛羅里達州
2.4%燃油
96.1%天然氣
1.5%再生能源
八、東南部
44.9%天然氣
51.9%燃煤
3.2%再生能源
九、德州
100.0%天然氣
十、中西部南區
88.6%天然氣
11.4%燃煤
十一、西南部
83.6%天然氣
16.1%燃煤
0.3%再生能源
十二、加州
99.0%天然氣
1.0%再生能源
十三、西北部
84.3%天然氣
15.7%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