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一個由香草冰淇淋引發的汽車問題

我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在這裡給有興趣的(包括納廠,不過汽車業的都聽過,就當我多嘴提醒也行)一個思考的空間

有一個很著名的汽車售後服務案例,叫做發不動的汽車與香草冰淇淋

內容大意是這樣的(有聽過的就請自動跳過這段~)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收到了一封投訴信
説,他每一次晚飯後甜點若是香草冰淇淋,汽車則很難啟動
而草莓、香芋、巧克力等其他味道的冰淇淋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雖然他知道這個投訴看似很不可思議
但是,他試了很多次,都是這樣,非常頭痛,因此不得不投訴

當時汽車公司的客戶服務人員看到這樣的投訴信時
並沒有一笑了之
而是很認真的派了工程師前往投訴的男子家進行調查

經過詳細的檢查和測試
工程師發現
該冰淇淋店舖的香草冰淇淋一直很暢銷
因此庫存很足
相對於其他冰淇淋的購買時間要短20%
造成汽車難以啟動的原因也就在這20%的時間上
找到了癥結(某元件散熱不良需要等散熱完成才能再啟動)
問題很快便被解決

這個故事在許多傳統產業界裡都相當知名,因為這個案例帶出了相當多與重要的問題與討論空間

其中一個就是產品工程師不論如何的事先測試還是會有USER端的意料外問題回報,原因之一是開發者由於經驗的累積會習慣性的自動迴避某些他們認為不正常的操作,或是沒想到的問題測試模擬

因此當USER因為不曉得或習慣性或任何意料外的操作時隱藏的問題才會浮現出來,再來當然就是產品設計者必須對這些問題做出防呆或改善措施,不然問題會隨著使用者漸多而再次出現類似的案例

可是這不代表消費者一定有錯,開發者的責任之一就是盡可能在技術範圍內讓所有會出現的一切異常規避或防止,而不是讓USER莫名其妙的發生問題卻不知原因何在,這會讓使用者產生操作上的恐懼

我們汽車上的諸項防呆或安全預防措施就是這樣逐漸演變來的,像啟動時的排檔防呆.未繫安全帶時氣囊不會動作與煞車踏板一定會比油門高一些,及啟動時電腦會全車自我診斷一遍這些都是,藉由著人因工學或是機械.電腦設計上的變更來改善問題

現在不只是車主或是消費者在看,也有很多同業是抱著看笑話的心態觀望著,納廠看起來第一項"面對問題"似乎有做對了,就看後面的"找出問題"與"改善問題"是否能確實做到,也許是一個很沉重的陣痛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對於納廠或是消費者來說長久來看卻是值得的,納廠該謹記著這個沉重的教訓,同時也是鼓勵從此事件裡能得到寶貴的異常問題防治方法,設計與心態上都能更為USER著想

2010-11-04 20:20 發佈
感謝分享...
若是納廠有這樣的態度那就是身為SUV的車主的我們的福氣...
只是現在尚未感受...因為回廠反映的問題若當下沒有複製出來通常都不會處理...(不知是否會留記錄追蹤啦...)
上汽車學時有聽過
當時有有同學抓出問題
寫的好 這真是本版一篇清流文章啊

買初代車款 算是一種對該品牌的支持吧 也需要一種勇氣!
其實這是一種心態問題

遇到任何不合理的問題

都要給他一次機會

先自我假設這個荒謬的問題是完全合理存在

才去思考

而不是一昧否定掉
很受用的文章, 不只是應用在汽車而已
感謝樓上的同學們賞光


其實這些觀點在我十幾年前還沒踏入社會沒進入傳產界工作時絕對寫不出來,就跟大家一樣覺得我用產品出問題一定是廠商的錯居多(純消費者的觀點)

等我進入傳產界開始作QC工程後又覺得是消費者胡亂操作的問題比較大(製造者觀點)

但其實這兩者都沒錯

因為等再過5年我晉升RD工程後觀點又不一樣了,出現異常消費者也許並不是故意的,任何意外都是一連串的裂縫所串成,一路錯下去才會導致最終出現異常,所以產品開發者要盡可能把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的問題都先事前排除掉(開發端是責任承擔的最優先者),同時也要盡量教育消費者避開不良操作模式,有些時候防呆措施並沒有辦法完全避免事故

有沒有人想過木工廠商都會叮嚀使用輪鋸類工具時不可以帶手套?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勾住而將手部順道吸入輾碎,但設計上這點很難完全避掉,所以只能在說明書.在各種場合.在機身上貼安全標語不斷提醒(但每年因此手部受創的還是大有人在),所以需要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的方法作為綿密的安全措施

不過在許多安全至上的國家是更高度的要求
像是過去木工機DIY界就常時有所聞在市場上出現傷人案例(設計不良與材質瑕疵.操作錯誤等任何問題),國外法規的消費機制就是要求全面強制下架改善完了才能再出貨,不管是誰的錯都不能用搓湯圓的方式含糊過去,必須確實得了解問題點與維護最終USER的安全

我們是第一線的把關者(設計,再來是製程),所以製造者有責任將所有的錯誤都視作自己的錯誤去改善,如果是自己的設計.製造疏失更是推卸不得

只有在嚴格的自我要求下才能穩健的成長,才能得到消費者得認同

別看某牌現在好像這方面作得很混,十幾年前人家也是做到如此自我要求才能獲得接下來十數年的死忠支持,一顆冷杉打好地基數年也許都不夠,但砍倒這顆冷杉也許不到十分鐘就措措有餘,這點所有製造業都該切記在心才是


eclair_lave wrote:
等我進入傳產界開始作QC工程後又覺得是消費者胡亂操作的問題比較大(製造者觀點)

但其實這兩者都沒錯

因為等再過5年我晉升RD工程後觀點又不一樣了,出現異常消費者也許並不是故意的,任何意外都是一連串的裂縫所串成,一路錯下去才會導致最終出現異常,所以產品開發者要盡可能把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的問題都先事前排除掉(開發端是責任承擔的最優先者),同時也要盡量教育消費者避開不良操作模式,有些時候防呆措施並沒有辦法完全避免事故



之前跟一家日本大廠合作, 每次遇到問題, 對方的 RD 工程師, 都跟會他們的 QC工程師 請教.

一開始, 我們覺得很奇怪, 在台灣, RD 工程師 的技術能力 是高過 QC工程師.

後來私底下跟他們的 RD 工程師 聊天, 才知道 他們的 QC工程師 要先幹滿 10 年 RD工程師, 才有資格的.

仔細想想, 這種制度, 其實還不錯, 有多年 RD 經驗的 QC 工程師, 是比較容易找出產品 設計上的問題.

或許, 這是日本產品, 有好品質的原因之一.


Hamata wrote:
之前跟一家日本大廠合...(恕刪)




因為一位不精通製程的設計師會出現打高空的設計

不合理的加工,不合理的組裝,不合理的操作設定都是這樣來的,國內很多工程師對於自己的設計都是拿別人來改,但結構功能上卻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需要從基層做起,要先熟練.理解自己的產品後才能再提升到設計的層次,讓自己的設計更貼合實際的消費者用法

有句話叫品質是設計出來的

一個好的設計能夠決定80%的品質,後面的製程不過是把這個設計重現而已,qc更只是把製程的瑕疵做個點檢挑除,因此設計的好與不好其實已經就決定了產品的未來總評價

eclair_lave wrote:
造成汽車難以啟動的原因也就在這20%的時間上
找到了癥結(某元件散熱不良需要等散熱完成才能再啟動)
問題很快便被解決

印象中好像叫做蒸氣閉鎖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