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納智捷品牌之我見

taiwanprofessor wrote:
缺乏核心技術? 乍看之下除了缸體沒變,自家前華創車電副總 水野大師,已經改良引擎,引擎大部分都換了組件,換了核心。 第一次改 ECO HYPER, 第二次改了 GT 世代。 他們總是拿第一代的華擎來說嘴。使得表面很像永遠不變。

U6 是採用愛信變速箱, 六速變速箱和TOYOTA 是一樣的供應商工廠。不是台灣人最捧場的?
就是永遠抱著第一代 M7/ U7 來做根本洗腦,品牌抹黑。 可是納智捷官方, 或網軍卻拿不出有力反擊.

說是雷諾espace 懸吊, 跟日產也沒關係,只是裕隆工廠裡同一生產線,可以生產納智捷與NISSAN 車款而已。從沒人提過這款嫌吊變形,強度不足的事。
COROLLA CROSS 的古董懸吊 薄薄的扭力樑結構,TOYOTA用了20年,自ALTIS 初代, 用到今日.一直不變,一直發大財 怎不見你說說看?

就算在中國的東風納智捷,优六,都改成BMW - 東風標緻合作開發的1.6T 渦輪發動機,知名十佳引擎, 怎麼卻隱諱,從來不說。

納智捷的核心技術就是吹牛,2020超越雙B?
話說已經超越日系車?日系腳踏車嗎?
CC最大的缺點是國慘,我沒開過不評論,
但你的批評當全球的消費者是笨蛋嗎?

在中國用1.6T引擎是正確的選擇,台灣為何不延用?
用任何一家的引擎比自家引擎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納智捷這品牌已沒有任何存在價值是事實!
以納智捷目前的情況
每個人都能分析出幾個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
當初要如何設計車款,有當下的時空背景
現在回頭看,自然有不完美的地方
如同我們看5年、10年前的自己,也會有可以改進之處
也或許經歷過這些
納智捷才有機會大破大立,擺脫老一輩的決策與束縛吧
在URX身上就可以看到貼近使用者需求
不再是打高空的配備
taiwanprofessor wrote:
↑↑ 53 楼,明顯是抄襲大陸的文章, 從一些用字與名詞,可見端倪,總是用這幾個說詞,一直黑。
台灣車界習慣用 xx Km/公升, 論油耗
台灣U6 , 沒有人說 优6.
缺乏核心技術? 乍看之下除了缸體沒變,自家前華創車電副總 水野大師,已經改良引擎,引擎大部分都換了組件,換了核心。 第一次改 ECO HYPER, 第二次改了 GT 世代。 他們總是拿第一代的華擎來說嘴。使得表面很像永遠不變。

U6 是採用愛信變速箱, 六速變速箱和TOYOTA 是一樣的供應商工廠。不是台灣人最捧場的?
就是永遠抱著第一代 M7/ U7 來做根本洗腦,品牌抹黑。 可是納智捷官方, 或網軍卻拿不出有力反擊.

說是雷諾espace 懸吊, 跟日產也沒關係,只是裕隆工廠裡同一生產線,可以生產納智捷與NISSAN 車款而已。從沒人提過這款嫌吊變形,強度不足的事。
COROLLA CROSS 的古董懸吊 薄薄的扭力樑結構,TOYOTA用了20年,自ALTIS 初代, 用到今日.一直不變,一直發大財 怎不見你說說看?

就算在中國的東風納智捷,优六,都改成BMW - 東風標緻合作開發的1.6T 渦輪發動機,知名十佳引擎, 怎麼卻隱諱,從來不說。
enough


taiwanprofessor兄:

閣下真的是火眼金睛、明察秋毫.............

俱往矣,數台灣自主汽車品牌人物,還看郭董

台灣一大群年輕有理想、有抱負「鴻華先進」工程師

勤勞努力不懈怠,為未來台灣國產自主品電動車及MBU

正日以繼夜孜孜矻矻研發中ing................



口說無憑、鐵證如下▼
(1)




中置噴嘴配置、缸內直噴技術 、CVVL(Continuous Variable Valve Lift,連續可變閥揚程技術)、CDA(Cylinder Deactivation)休缸技術及雙渦流渦輪增壓等科技,原廠指出最大馬力輸出預計 300 匹,平均油耗估計接近 15km/l



(2)

「華鴻先進科技」打造的MIH硬體平台


鴻華先進展出的台灣人自力開發的電動車「電池組」



鴻海進軍電動車市場,所推出的 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近期宣布首款開發者工具平台 EV KIT,會在明年(2021)1 月公布,2 月時會開放全球開發者預訂,並於 4 月底開始對外交貨

藉由彈性的規劃,可以針對電池包、懸吊等做客製化。

輕量化與一體成型設計,消除鈑金搭接的公差,讓輪胎入力傳遞線性化,給予駕駛高級的操控安定感及降低路面噪音。

EEA 架構則能讓車內機械與電子結構無縫銜接。而自駕車技術,能在平台上可集成任何自駕系統,共同與開發者及夥伴,實現智慧運輸。

由鴻海推動的 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其 MIH 聯盟已有超過 200 家廠商響應,Logo 牆將在近日公佈。

資料來源原文:https://auto.ltn.com.tw/news/16723/2


(3)





(上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與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左)出席鴻海科技日
jeff0720 wrote:
納智捷的核心技術就是...(恕刪)

說的好,前華擎機械董事長就是個例子,吹到後面,中華商用車都不用它家引擎了,可以見得問題在哪?好好專注本務,還能弄點像樣的成績,由幕後走到幕前,跟老臣唱雙簧,終於還是被嚴陳董請出去,當年飛羚是不是跟他倆有關,還真不好說,但真的是很難看。
保護60年的爛廠 只適合做代工

還是收一收吧 台灣已被裕隆吸血夠久了



在國外100萬買賓士,在台灣100萬買爛車納智捷!!!!

nycity10001 wrote:
在國外100萬買賓士,在台灣100萬買爛車納智捷!!!!


這句邏輯有問題

台灣賣車本來就比國外貴

在國外100萬買賓士 在台灣100萬你本來就買不到賓士
pcian wrote:
這句邏輯有問題台灣賣(恕刪)



那你知道台灣進口車為何會貴嗎????

就是保護這阿斗裕隆來的 而這阿斗卻是兩倍外國價坑台灣人~!!!!

而不是回饋台灣


有興趣搜搜 "阿斗裕隆"吧~!!!!!!
nycity10001 wrote:
那你知道台灣進口車為(恕刪)


那你應該要想想,為何政黨輪替了還是繼續保護裕隆

別傻了,政府是保護財政稅收

100萬只能買爛車納智捷,問題是100萬也只能買TOYOTA CC啊

有比較好嗎?

CC那種底盤和懸吊,比納智捷還爛
唬爛帶風向不用錢哦?

100萬只能選CC ?
乾脆說只能買捷安特好了。

TNGA最新一代底盤,
會輸10幾年前的落伍笨重低强度底盤
光材料和焊接方式就差很多...

沒知識,GOOGLE一下不用多少時間。
不需要拿筆假惺惺拍照

老納底盤生產廠的人我都認識,
材料,工法一清二楚,
是好貨,還是落伍貨色?
生產業界的人最清楚。
Ronniekuo wrote:
那你應該要想想,為何(恕刪)


不是財務稅法很厲害?
結果你的100萬只能買納和CC?

裝懂哥的錢大小都和別人不一樣…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