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d violin wrote:
台灣根本不需要自己的汽車工業,因為沒那市場規模和技術蘊底,
對內沒市場,對外沒競爭,請問這種車廠要怎麼活得下來?
永無止盡的靠政府關稅的保護政策? 還是永無止盡的拿盡政府的補助?
我告訴你,靠這些通通都不可能讓一家車廠存活,
因為你的技術是落後的,你的價格是沒競爭的,做出來的東西品質也有疑問的,
看看成立差不多時間的韓國現代起亞集團,去年整年的總銷售輛是超過700萬輛!
變速箱、引擎、底盤 自主性通通不是問題,
有那個量,在其它外廠的料件供應上才可能有更好的議價主導權,
間接就是影響整個成車的成本。
日本一台馬3全車日製組裝,到台灣還跟國產車同一線售價,
其中還包含了40%的進口稅,
也就是說馬自達的成車在成本控制上,至少比台廠有超過40%的價格優勢,
不然不可能進口還跟你用同樣價格競爭。
納牌一年才賣多少台? 你要怎麼去跟跟支援廠商議價?
所以你的車怎麼搞都搞不來啊,因為外在的環境已經更堅困了,
韓國車系已經抬頭在世界大放異彩,
大陸車系也正慢慢抬頭,成車的製造水準已不輸台灣國產車,
所以納牌的銷售量才會越賣越少啊,
然後惡性循環下,零件拿的越來越貴,銷量越來越少,
誰救得了誰呀?
水野搞那套特規的引擎系統,我當初就覺得很不看好,
因為日本人最愛搞特規這一套,
龐德去專訪他時,水野還不斷強調,
這引擎系統上很多零件都非常expensive!
我看完專訪心裡就涼半截,人家車廠都是在想盡辦法把東西越造越便宜,
怎麼你還專門搞特規,主要零件還越來越貴呀?
還是全面開放進口,讓各家車廠各顯神通,真正的競爭下,
車價才會越趨於正常化,東西配備也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