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代表著產線在品質控管上的嚴重疏失,引用網路上的文章,
當要設計一台車,不管是車體、動力編成,
耐久性的考量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又與結構設計的強度、零件組裝、結構振動等有非常大的關連,
且汽車行駛的環境也容易導致材料疲勞的產生。
又
一部車由多樣的零件,以焊接、螺絲、扣件及膠著等方式加以構合,如果各零組件組裝參數設定不良或結構共振問題,將導致行駛中車室產生異音,我們稱這些異雜音為Squeak and Rattle(簡稱S&R)
無論是異音、電子設備、零件故障,在U5、U6粉絲團真的平均一週可以出現一篇,
說不定就是品質控管下的公差使得車體材料更容易疲勞,耐久度比預期不足,
才會造成這些的災情,又會許這種公差會不會影響受撞時的承受強度與破壞範圍?
可笑的是今天你們一邊自豪著品牌LUX所代表的豪華,GEN的智慧,結果發生這種現象,
不去正視問題,卻用對行車方面不影響來概括,真的是講幹話最會,
德國造車能被大家認同,不就是因為組裝品質的優異,呈現出結構的一致性與內裝質感嗎?
難怪今天GT220把馬力提升到200匹以上,就足以讓你們高潮,再多的瑕都無法掩飾大腳的快感,
100萬的車款沒有等價的主動安全配備,只會上一些看的見、花招般的電子配備與動力,
完全可以對比車版的幾句名言
"安全配備我又用不到,裝那麼多幹嘛"、"車子是買來開的,不是買來撞的"
難怪很多人說納牌成也納粉、敗也納粉,會被酸也是剛好而已。
renjye526 wrote:
去看過,那個看起來...(恕刪)

官方圖片看來的確是該對稱且連續的...
其實不要小看這些板金/內飾件縫隙,其均勻絕程度對很大程度地反應了設計跟組裝的品質
從設計開始要去定義每一個零件的組裝基準面/尺寸,做公差分析確認零件不會干涉,或留太多餘量造成間隙過大 有些零件因為組裝時受力(螺絲或卡扣鎖緊造成形變),還要調整尺寸來補償
到控制開模/射出件成品尺寸,
以及最後總裝線,怎麼去設計組裝治具,怎麼去定義/管理作業員的手法...go/no go檢具......
縫隙就是這些東西累積出來的成果
啥? 這些只影響外觀?
那我告訴你車室中看不到的東西,引擎,底盤,變速箱, 也全部都走過一樣的過程....
aaaomc wrote:
假設LUXGEN不幸的倒了
台灣的汽車工業會倒嗎?
2017 最爛的股票
為了 LUXGEN, 犧牲無數的小股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