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 賓利、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積架、路華、MINI
這些都是一等一的造車廠,但是因為對車輛的製造與產能,無法達到賺錢與維持車廠運作基本需求
所以這些品牌都轉賣給其他車廠,不過並不是賣出後會對該品牌不好
而是藉此讓品牌還能維持著對造車的工藝堅持。
如果能夠造出一台讓人覺得超厲害的車,並不稀奇
而如何讓車廠做出符合大眾且能確保車廠營運的車輛
這才是一個基本的需求吧
台灣路上有非常多的舊車(日系車超多,15-20年的車,滿街跑)
可惜我們的自有品牌都無法讓這些車主換成自有品牌的原因是什麼?
新車價錢?
日本車15年前的工藝勝過你?
妥善率?
可惜內需市場無法養這麼一家車廠,所以該車廠並沒有為自己國家的人著想
真心覺得就放過台灣人~~~放手去世界拼吧
Canon EOS R + Lens
深感台灣的汽車產業難作
雖然凡事皆有取捨~想要控制成本兼具提升產品競爭力
勢必有些地方補強,有些地方就會犧牲
不然汽車市場是一個象徵機能蠻重的消費性市場
許多車輛光是品牌光輝就會先吃掉多數利潤好的市場區塊
一邊要生存,一邊還要端牛肉,實屬不易
設計師 / 工程師花盡心思想做好一件事
為產品提升性能尋求好的部件以及外觀設計的精進
我深信這應該都是產品開發者想追求的
無奈酸民總是一個樣
跟高階性能車比,當然是無法一步登天
但當作理想目標,我自己認為這並無不妥
有個優秀目標當做超越自己向前邁進的方向
反而更能燃起開發者的熱情 (當然,此處是以開發者角度在看同一件事,非行銷角度、或管理層角度)
雖然一個產品投入消費市場
就該受到消費者檢視、批判、檢討
但無端直接砰擊,或為酸而酸
我想
對開發者而言
打擊感應該是蠻沉重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