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納智捷再花71億到底買什麼,以下詳實報導!


catjo87 wrote:
九么會不會想太多

陳莉蓮是專門打球的,

能帶領集團多久?

這只是暫時穩定局面,避免經營權爭奪而

已。


年輕時打球的,就一輩子只能打球?一輩子就不長進了?
bbcstrawberry wrote:
只能說台灣人真的是不...(恕刪)


水野調教300p?
他又不是引擎專長。新的引擎技術明明是來自於COSWORTH。

ArtW wrote:
中華汽車也有 CMC自己的品牌
有一陣子了
Zinger就已經掛上CMC,而不是是三菱標誌
更別說其他的小發財、麵包車

中華也是裕隆集團的,
這樣也要酸裕隆嗎??
harker633 wrote:
買BMW或是VW底盤及引擎?那就又會被罵是拼裝車。
都花那麼大精神跟資源去開發引擎跟底盤了,不買回來用根本就是肉包子打狗。
我個人認為,汽油引擎的發展已經很成熟了,但電動車的時代也不遠了。花資源在然油引擎上,總覺得有些浪費。倒不如努力開發底盤、車用電子。引擎就找一加成熟的引擎購買採用就好了,U6大陸版都可以用THP引擎。台灣也可以用全系列的THP 1.2、1.6、1.8引擎。


電動車的時代雖然不遠, 但在台灣會更久
台灣都會區幾乎都是大樓社區, 請問現在哪個新建案有將地下室的充電設施列入基本設施呢
若台灣政府只會喊口號, 沒有相關法令的配合, 住公寓及大樓是無法增設充電樁的

納智捷最重要是要將車子賣出去, 增加資金的流通速度
底盤與引擎雖然很重要, 但若可以先用合作的方式跟成熟的車廠購買
如此會減少很多新底盤與新引擎的測試與修正的時間
產品的品質也會比較穩定可靠
讓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提升

這就如同Infiniti Q30與M.Benz GLA共用底盤與引擎
Q30賣140萬, GLA賣170萬
若LUXGEN也如法炮製, 賣個90萬甚至80萬
市場會怎樣呢

我不是機器 wrote:
汽車工業早期為衛星...(恕刪)

保護六十年補助一堆錢,看的到東西是什麼,結果是代理的業務大賺關稅紅利,自有品牌完全沒有長進,人民的錢這樣被薛。
華創賣了技術給納智捷 看起來 是裕隆把錢從左手轉到右手
但實際上應該是
裕隆對華創的定位是車輛開發及系統整合為主的公司
以後 華創也可幫其他汽車品牌做類似的服務
但前提是 華創競爭力要夠
攝影愛好者 wrote:
輪胎規格不一樣可是差...(恕刪)

本日最好笑











台灣保護裕隆一甲子了

仗著關稅 artc 爽賺60多年

還想吃大陸市場 結果現被看破手腳 半價還沒人買

大陸14億人口的市場 上個月才賣100台 還是全車系耶~



討論有啥用 政府保護的大財團要怎麼玩 慘的只是股民

唯有銷量抵制牠~!!
ArtW wrote:
太陽花運動擋下的服貿...(恕刪)

不要一上班就來帶風向...

服貿是先建立金融平台,讓兩岸金流能通(金融業是服務業),
等服貿過了,還要再簽貨貿,
不然賣給大陸廠商的錢要怎麼匯回來(大陸是外匯管制的國家)??
為什麼福斯跟福特原廠要來台灣設廠整車輸出大陸??
因為,就算在大陸設廠,生產賣車賺的錢,也沒辦法隨便匯出大陸,
只能在大陸「無限循環」,
很多台商在大陸賺的錢也都卡在大陸,匯不回台灣,
這就是大陽花的「遠見」....



ArtW wrote:
**便宜,對岸有更便宜的(台灣人很瘋狂CP值,便宜、買一送一那種促銷的)
**高級,對岸有國產車(合資車、中國當地生產)
華晨寶馬(BMW)、奧迪、大眾(VW).....整車來台,你買不買?
BMW 2019款 530Li 领先型 M运动套装 。只要RMB 41萬 = 約200萬新台幣
Audi A6L 2018款 30周年纪念版 TFSI 进取型 。只要RMB 29萬 = 約150萬新台幣
有個健身房教練在哭哭說彰化人好可憐,毛巾、襪子廠都倒了,產品賣不出去
這些當地的產業就是被 "低價"大陸貨的傾銷給害的


沒常識就算了,還污辱台灣人的尊嚴...

鬼島人不是很有骨氣,說打死不買「大陸貨」,這樣還怕人家「整車輸入」??
再說,福斯都知道來台灣設廠,整車輸出大陸比較安全,
bmw不會比照辦理嗎??

再說一件大陽花最討厭的裕隆集團的佈局,
賓士有把小貨車給中華汽車代工,目前是在福建,
如果服貿、貨貿過了,中華搞不好就把產線移回台灣,整車輸出大陸了...

申請案通過,中華汽車與M-Benz中國大陸合資設立車廠
https://news.u-car.com.tw/article/6170




散彈槍 wrote:
保護六十年補助一堆錢...(恕刪)

不懂就不要亂帶風向,害死台灣產業,

台灣有很多公司是直接做國外車廠的零件供應,可是這些廠商,是一開始就有辦法作賓士或bmw的生意嗎??
如果當初不是政府保護國產車產業,
讓他們可以從這些「被保護」的車廠手上取得訂單,
磨鍊技術、累積經驗,用國產車訂單撐過國外車廠3~5年沒有訂單的「認證期」,
他們會有今天可以做國外大廠的生意??

今天你認為不爭氣的國產車還是一直在持續在做這些事,
為什麼,因為有能力的廠商可以做出好的零件用比較高的價格賣給賓士、BMW等,
可是國產車廠用不起,只好去買其他技術比較差一點的「次級」小廠,
那天這些「次級」小廠又長大了,有能力做賓士、BMW的生意,
你認為那些「爛國產車廠」又要再找新的小工廠重新培養....

人可以無知,可是不能盲從,
汽車產業是各國都在保護,不是只有台灣在保護,
連馬來西亞都有自己的車廠,也都在保護,不是沒有理由的,

台灣國產車的困境是「台灣市場太小」沒有經濟規模,如果貨貿能過,
可以整車輸大陸免關稅,或許還有機會....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