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為何都沒人討論LUXGEN5的後懸吊

BB宏 wrote:
有疑慮請去試駕現在人...(恕刪)


基本上,每個人在網路上發言是否有參考價值?是為批評而批評,或者是基於理論事實的評論?大家心中自有一把尺.這方面就不勞您提點了.您看慣還是看不慣?不關在下的事.而這種情緒式發言請放在心中就好,多些理性分享會比較好.

操控性及舒適性往往是懸吊調校時的二難問題.拖曳臂先天就有防傾拉桿的效果,許多改車者加了拉桿操控變好,但多半也感覺犠牲了些許舒適性.這是通識.而拖曳臂調硬後對雖然操控過彎會更有信心,但對路況的扭矩回饋會更明顯這也自然影響到舒適性.當我看到影片中激烈過彎時,後懸沒什麼側傾但前懸明顯快貼地時,我直覺這是位有經驗車手纔能這麼開,一般人還是算了吧!這就是我前篇所謂的懸吊特性天限,再怎麼調校,特性依然不會改變.


其它車種在強調舒適前提下,關於操控性卻有不少的加強空間,只因先進的獨立懸吊系統先天就有比較多的改車空間.相反的,以L5的調校看來可能沒什麼改車需要,但如果真的不滿意,恐怕也沒多少改車空間.只能將就這種路感一直到換車為止.L5的懸吊比較像是廉價版懸吊的加強版,其它車款比較像是先進懸吊的基本款.二者售價差不多情況下,消費者會怎麼抉擇頗耐人尋味?



亮哥+ wrote:
基本上,每個人在網路...(恕刪)


"多些理性分享會比較好"

我不知道不理會實際狀況,只會搬出想當然耳的發言理性到哪了




"L5的懸吊比較像是廉價版懸吊的加強版,其它車款比較像是先進懸吊的基本款.二者售價差不多情況下,消費者會怎麼抉擇頗耐人尋味?"

你只將懸吊當成唯一標準
沒有人購車只講求懸吊的
ALTIS、bluebird、elantra怎麼賣?
C8、C9應該要稱王不是?




"如果真的不滿意,恐怕也沒多少改車空間.只能將就這種路感一直到換車為止"

真的不滿意還買他? 神奇?


一樣的話,開開看就知道好不好了
你打得再多都比不上實際駕馭

qpalzmsk wrote:
有差嗎
操控好的車子後獨立懸吊通常都有"防傾桿"
防傾桿的作用就跟拖曳臂差不多 差別在於拖曳臂本身就是一根防傾桿
至於廠商想把拖曳臂的硬度做到多硬那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了...

如果真照你講的, 中間那跟橫樑就是一根防傾桿不是嗎, 人家Altis用的比較薄一點, 防傾能力弱一點, 不是更接近"獨立懸吊"嗎? 為什麼還是被批這麼慘?

拖曳臂跟多連桿(雙A臂也算)受力後的運動方式跟本不一樣
並不是只有橫樑改成防傾桿的差異而已

meridian wrote:
如果真照你講的, 中...(恕刪)


買車多少還是跟買電腦不同
不是看看規格表這麼簡單吧..
拖曳臂

在LUXGEN5上跟進口車上~就是調教得當

拿在神車上~就是偷工減料......

看到這邊我還真的笑了


前面還有人拿本田來比

回頭看看 本田的FIT就算了,再望過去CR-Z
那不是打臉嗎
sinsoul wrote:
拖曳臂在LUXGEN...(恕刪)

看過幾台扭力樑後懸吊的車, 為了彌補扭力樑乘坐的彈跳感, 後避震阻尼&彈簧都設定的很弱
有機會去展間壓壓看後懸吊為扭力樑的車的尾門, 會發現很容易就可以讓後避震伸縮
雙A或多連桿後懸吊的車子幾乎都要用身體重量去壓才能壓縮後避震

================
這邊這一篇好老的文章, 獨立/非獨立懸吊的優缺點寫的算很清楚
歐系大廠中高級車都捨棄扭力樑來換取更好的行路品質了
台灣的後起之秀用扭力樑居然會被神格化到比歐洲百年車廠還屌的地步?
若哪天Luxgen也捨棄扭力樑改用多連桿, 那當初一堆抱Luxgen扭力樑大腿的鄉民情何以堪?

meridian wrote:
看過幾台扭力樑後懸吊...(恕刪)


好像沒人神格化吧?

就解釋過很多次它的原型是用這個懸吊,所以一併沿用

首先
拖曳臂跟扭力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懸吊。
再者
防傾桿跟拖曳臂或者扭力樑本身的橫向結構根本完全無關係...
而拖曳臂跟扭力樑也都可以另加防傾桿。
最後
好的懸吊有很多個考慮方向,資金無上限的話多連桿相對當然可以同時取得最好的操控跟舒適性,但是一定會大幅犧牲乘坐空間。

附贈 真正拖曳臂懸吊 附加防傾桿的圖
標示1的就是防傾桿


fake802 wrote:
首先拖曳臂跟扭力樑是...(恕刪)


三年前的文章又被掀起來了
James

fake802 wrote:
首先拖曳臂跟扭力樑是...(恕刪)

拖曳臂式懸吊也有可能做成獨立式的
ex:保時捷
一般所稱的扭力樑式懸吊
控制臂都選用拖曳臂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