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jo87 wrote:結果都一樣,出去設廠,跟台灣設廠結果都是一樣~~~~XXXD 結果不會一樣,在台灣生廠而行銷兩岸就不會有現在「產能過剩」的問架,也不會難以品質控管簡單說就是成本能夠節省很多。
akmoto823345 wrote:不用講到中國車 您就激動成這樣...(恕刪) 這真是雞同鴨講...我說的是"這些都是純電車,跟燒汽油的URX有啥好比!?",有提到中國車嗎? 是您太激動吧!?事實上在您眼中"這些都是最新的前段班 較有設計感的中國電動車檔次高大尚 質感 動力 新能源"幾乎都是錢坑,其終極目的都是到市場撈錢, 騙取投資人的血汗以快速累積自己的財富!最終這些純電車廠95%以上會跟著中國政策轉向取消鉅額電動車補助而倒閉!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中國政策願意砸大錢, 甚麼光鮮亮麗的車殼造不出來? 甚麼飛天遁地的功能秀不出來?蔚來只是其中牛皮吹的最大, 坑騙投資人最多的純電車廠商!不過Luxgen的顏值確實有待提升,這個俊男美女當道的時代不夠帥不夠美肯定起步就輸了,所幸URX的設計語言符合主流審美觀, 算是個好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4/14/luxgen/正如台灣手機品牌 HTC 沒落一樣,納智捷也正在一步步走向邊緣,月均銷量不過百台,曾今被視為後起之秀的納智捷怎麼了?呼攏消費者 產品力不足以支撐豪華定位作為一個新生品牌,納智捷的產品根本不足以支撐其豪華的定位,豪華不是靠堆砌配置得來的 。在上市之初,可以靠造型、靠明星代言呼攏消費者,但消費者不是傻子,皇帝的新裝總有一天會被揭穿。這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產品乏力 更新換代遲緩從 2010 年至今,納智捷旗下 6 款車型也只經歷改款,更新換代至今遙遙無期,比如大 7 SUV,上市之初憑借大氣的外觀、豐富的配置和不錯的性價比博得了不少眼球,而 5 年時間裡卻只是不痛不癢的幾次小改款,在自主品牌 SUV 一片火熱的情況下,銷量如此慘淡,與產品更新換代遲緩不如關係,而納智捷旗下所有車型都有這樣的問題。缺乏核心技術 一直在吃老本本身並沒有整車技術平台、動力總成等方面的研發設計能力 ,旗下所有車型還在共用 2003 年推出的第四代雷諾 Espace 平台(與日產合作獲得),還有其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落後也是眾矢之的,動力參數偏弱油耗高的驚人,比如大 7SUV 的 2.2T 渦輪增壓發動機,實測百公裡油耗達到 13.5L。在技術導向的汽車圈,這樣的技術差距很難讓消費者產生信任感。質量堪憂 投訴不斷事實上,納智捷優 6 SUV 的問題遠不止此,消費者投訴非常多,主要集中在變速器故障、異響問題、剎車抖動等問題。品牌認知度低 營銷乏力納智捷似乎沒有找到營銷的根本點, 明星站台並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好感,消費者關心的永遠是產品力、品牌力和性價比 ,沒有這些作支撐,再多的營銷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這些恰恰是納智捷缺乏的。對於自主品牌來說,納智捷最大的啟發就是,別呼攏,認認真真造車,消費者不是傻子,搞皇帝的新裝呼攏消費者,終有一天會被戳穿 。
台灣發大財 wrote:沒有喔,裕隆是最...(恕刪) 裕隆的支持是司馬昭之心,整個產業就爽到納智捷而已。中國車又不能整車進來,根本驗不過。其它國產品牌,在中國都有合資製造廠,根本不需要從台灣過去。只有納智捷需要整車出口過去。
邱育賜 wrote:有這條規定。對岸車不能整車進口 不知道過了這幾年,台灣法規熟悉了沒?中國車整車進口無法驗車,根本無法領牌,除非像是那種非大陸製亦非大陸組裝的車種,才能進口,驗車,領牌上路該不會又要拐彎說自己講的是這種特例吧?
JonathanLeeTw wrote:這些都是純電車,跟燒汽油的URX有啥好比!?尤其是號稱特斯拉殺手的蔚來已經虧損兩百多億人民幣,剛宣佈大裁員,能否活到明年都成問題,還前段班咧,是要比什麼!? 蔚來vs納智捷誰活的久未可知,值得欣慰的是吹牛的本事,納智捷未逢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