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有關U6內裝工差


銀噹•馬汀 wrote:
各家車廠的研發團隊採用工法不一,
也許預留間隙緩衝,也許藉磨合產生間隙...
總之,新車內裝有異音皆勿須理會,行駛一段時間定位後,大都不知不覺消失無蹤...

那可能是預留某種裝置的轉換空間,或是車頭潰縮後內裝移位緩衝區

sorry 引您兩段文章的內容....


1.那些微的公差,是要預留某種裝置的轉換空間這有點牽強吧...
2.潰縮這就更無言了...潰縮機制並不是靠這一點模具的空差的緩衝空間吧...(恕刪)

新車跟老車出現異音的機率總是比較高:磨合期=>穩定期=>老化期

記得U6在對岸的碰撞測試,就是內裝某部位間隙小了一點,導致撞擊瞬間有點爆出,被扣很多分...

天企晴 wrote:
那個裝了一大片玻璃...(恕刪)


想求教一下4D車車尾行李箱不也是往下壓的嗎??? 遇到爛路受力會比較小嗎???

DeLighted wrote:
想求教一下4D車車尾行李箱不也是往下壓的嗎??? 遇到爛路受力會比較小嗎???...(恕刪)

沒有裝玻璃的行李箱蓋就跟引擎蓋一樣容易處理...
天企晴 wrote:
新車跟老車出現異音...(恕刪)


唉唷,幹嘛回報呢... 我知道不是你

某部位間隙小了一點,導致撞擊瞬間有點爆出,被扣很多分...

撞擊瞬間爆出導致扣分,這跟幾mm甚至到cm的公差不影響吧...

個人覺得有點牽強...

甚至用預留某種裝置的轉換空間來說,儀表架跟車門內裝版都是死的東西

要預留空間的前提下,不能影響到現有車款使用者的權益...(為何第一批的車要因為未來可能的小改款,而多出這縫隙有點大的公差)

假設真如同您所說的,這台車上的做法是這樣~坦白講這種省模具的作法我覺得很不可取,當然我更覺得這可能性很低...

因為車內內裝這樣搞...是想逼走現有車主??還是想吸引潛在車主?? 而潛在車主因為現有車主這樣抱怨一下,馬上就閃人了,不是嗎?

個人好奇...

我還是覺得這只是模具公差而已...

修模具的時候在處理一下應該會改善...


銀噹•馬汀 wrote:
唉唷,幹嘛回報呢...  我知道不是你

某部位間隙小了一點,導致撞擊瞬間有點爆出,被扣很多分...

撞擊瞬間爆出導致扣分,這跟幾mm甚至到cm的公差不影響吧...

個人覺得有點牽強... ...(恕刪)

所以為什麼要量產一部車子研發費用會高的驚人,現在有電腦模擬測試程式算方便了...
每一塊部品的材質及受力傳導如何遞減的計算,不是我們這些門外漢能深入理解的...
天企晴 wrote:
所以為什麼要量產一...(恕刪)

...

照您這樣說進口車款,也會這樣搞囉...

還是純粹國產專有的說法?

就是門外漢我才想知道,如何讓這公差變成潰縮移位的轉換區

銀噹•馬汀 wrote:
甚至用預留某種裝置的轉換空間來說,儀表架跟車門內裝版都是死的東西

要預留空間的前提下,不能影響到現有車款使用者的權益...(為何第一批的車要因為未來可能的小改款,而多出這縫隙有點大的公差)

假設真如同您所說的,這台車上的做法是這樣~坦白講我覺得很不可取

因為車內內裝這樣搞...是想逼走現有車主??還是想吸引潛在車主?? 而潛在車主因為現有車主這樣抱怨一下,馬上就閃人了,不是嗎?

個人好奇......(恕刪)

預留空間有時候是設計工程師預先設想挖好錢坑讓車主掏錢升級用的

至於我,底盤穩,車身紮實,操控性佳,安全性高,乘坐空間舒適,幾十萬的國產代步車,價廉物美啦...
為什麼要閃人?

銀噹•馬汀 wrote:
預留空間有時候是設計工程師預先設想挖好錢坑讓車主掏錢升級用的

不如您說說看,可以昇級什麼!

A柱那邊有何產品可以加購?可以預留?

B柱那有何產品可以加裝?

第一次看到A,B柱的間隙,可以被解釋成那麼神奇

...(恕刪)

我不是U6車主,能否加購或是門內飾板可以做什麼變動,我就不知道了...

銀噹•馬汀 wrote:
個人好奇...

我還是覺得這只是模具公差而已...

修模具的時候在處理一下應該會改善......(恕刪)

那個車頂行李架很肯定是開模缺失!
怎麼會有人動不動就拿兩倍以上價格的進口車來比較?還叫人家不滿意就去買勞斯萊斯?
七十幾萬的馬三會有這麼大的組裝公差嗎?
那樣的車頂橫桿你敢裝車頂旅行箱?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