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ZZK wrote:
"一堆人極度關心的價錢問題,
以我所知 台灣代工成本真的不低啊 開發一個新車型要報廢的資源又堆積如山 呆帳損耗以億計算.
不說您不知道,
汽車開發期長 回收慢 開發成本超高 遠不比手機電器花費少 上市銷售回收都快.
一但車子造好要賣了 承製與參予開發的廠商們貨款與模治檢具都要照給的 不能等母廠賺錢損益平衡才付清.
試問納智捷有賺錢嗎?
我覺得損益還沒平衡吧 才幾個車款? 共多少銷量? 積壓的成本與利息跟誰算?當然自己先吸收.
這還不算生產未達經濟規模的話 MOQ的最低成本攤提可是會吃掉絕大部分的利潤.
有開過公司的人就知道 成本回收一被長期壓著的話 不僅週轉問題大 帳款利息損失也很多.
以上兩點再加上台灣代工成本等級 這生意可不好做哦.
如果要先拿成本壓個幾年,
才能回收完開始獲利 同時還要隨時準備數億花費維持新品開發 這種生意願意做的有誰?
殺頭生意有人做 賠錢生意沒人做 一開始賠沒關係 但久賠就沒人願意 對吧?
汽車業的難處 不是外人能體會的到的."
不知道這樣粗略的說明 是否能解釋其實像納廠這樣要頂著台灣品牌的代價其實很高?
我不敢說納廠能算是"愛國",
但如果說這是欺壓台灣人 我亦不認為可以完全說得過去 因為錢是有賺 不過卻不是像外界想的要剝削.
從設計 製造到銷售 為的是銷售的利益 這是商業本質.
但幾乎所有人不管同不同一邊支持納廠 都忽略一個超級大重點:"研發成本".
代工沒有研發成本 沒有要承擔的品牌損益風險 所以成本低很多 只要照規格做就是.
但研發成本是用燒的 失敗了就不能回收.
而這個成本有沒有抵銷本國製造的關稅上優勢?
大概九成可以判定比關稅的減免要多 因為汽車最高成本負擔就是研發段的測試 比重可能接近40%.
通常品零件測試 組件測試 重保件測試 成車評價測試 極限測試...
這些大大小小的基礎常態測試有數十項 真的很多.
粗估一下,
一個車款的開發成本用八億算 扣掉零配件共用省一億 七億的40%是多少? 兩億八千萬.
一台多收十萬 要賣幾台可以攤平開發成本? 不多 兩萬八千台.
阿其他成本勒? 也要攤的哦 啊可是都攤完之後 還沒開始賺錢耶?
下個車型的開發費用哩? 維持公司運作的基礎成本哩?
好 把開發成本優先攤進車價好了 加一點點餓不死的利潤 5%好了?
先不管製造成本吧,
為了前述原因 把市場上相近的車款價格 直接乘1.2倍左右 這價錢可有競爭力? 老實說一點也沒有.
那再照這算看看 單純價格納廠在這邊多收了多少? 對一個大企業而言算好賺嗎?
或許有人又覺得這些看似高於對手的溢價可以迅速攤平成本,
那原先設計開發預估的利基呢? 因車價不能往上加要犧牲掉了?
如果再加上損益未平的當下狀況 是您您做嗎?
好 那再回到規格選配的問題.
基本上 台灣要賣車 價錢絕對是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台灣國產車客群消費習慣對價錢問題實在有夠敏感.
那好吧 現在就開放選配,
夯不啷噹加一加 發現這價錢又跟消費者的預估不一致 不滿意或嫌貴時怎辦? 退訂?
我倒是認為目前不可選配的情況 應該是在看市場反應 如果這真屬多數要望 不太可能不開放選配.
只不過納廠應該是還無法從選配菜單中找出一個能確保各級差異不會打到 又能滿足需求的計畫而已.
若全部開放選配 各級距差異勢必縮小 但縮的太小則不是任何車廠會採用的方式 納廠也不會...(恕刪)
我可以說關我屁事嗎???
消費者要的是牛肉不是生下來同情你自創品牌開店賺錢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