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納智捷何時也來顆震撼彈?

Player wrote:
嘖嘖嘖...現在的學...(恕刪)


呵呵~~~息怒息怒^^
lin8810 wrote:
例如台灣現在年平均所得三萬美金好了 (約當百萬), ...(恕刪)

台灣何時年均三萬美金?
不好意思,最新年度的年均所得數據,台灣只有一萬多美金! 連兩萬都破不了
wowowtpe wrote:
納智捷怎麼說還是嚴凱...(恕刪)


基本上,這個思維應該算是「上駟對下駟」。品牌成立前就有做過很多行銷研究,當時七人座國產車這個級距算是空窗期,而一般轎車級距則是各家車廠重兵把守,一開始就去打這個級距顯然不智。用MPV作前鋒,才能不銷而銷,建立大家的信心。等經過MPV、SUV產品上市,整個品牌口碑、品質漸趨成熟後,才能指揮大軍去攻城掠地,去打最大的江山。畢竟,小轎車才是主要的市場。


siyukan wrote:
在這裡說了這麼多都是...(恕刪)


今天不管T牌推出怎樣的車,再怎樣省油,但現階段在思維上已經輸了裕隆一大截。因為現在裕隆集團正大步邁向0油耗的電動車邁進。目前只是因為法令與配套環境尚未健全,不然裕隆集團的電動車技術已經算很成熟了,只要法令一過差不多就可以開賣了。除非T牌本身有秘密研發純電動車,不然他們引以為傲的油電混合,對裕隆來說還只是過渡性產品,根本不想碰這一塊。或許大家會說現在談電動車根本太早,但實際上很多事情發展很快,舉例來說,以前行動電話剛出來,許多人都覺得根本沒必要,市話那樣方便,但事實證明短短幾年間幾乎已經人手一機。潮流趨勢是無法抵擋的,而純電動車會是未來的主流。
朴子 wrote:
看完以上大家的回文,...(恕刪)


不用大家砲轟
市場決定一切
不過在台灣賣東西
不被人嫌是不可能的
但是被人嫌又賣的好
才真是狠腳色
kay1972 wrote:
今天不管T牌推出怎樣的車,再怎樣省油,但現階段在思維上已經輸了裕隆一大截。因為現在裕隆集團正大步邁向0油耗的電動車邁進。...(恕刪)


看來法拉利保時捷都要皮皮挫
因為他們好像都沒有相關產品出現
很難想像超跑要加油找不到加油站怎麼辦
那中油上千名員工怎麼辦
國庫少掉上千億的收入怎麼辦
哈哈哈
還好小弟只騎機車
換車的經濟問題困擾不大
james-bc wrote:
台灣何時年均三萬美金...(恕刪)


前面有 '例如' 兩字.....
不惑之年移居美國,該買什麼車?

lin8810 wrote:

VAG 集團量產生產的第一輛車, 當時的售價 vs 當時德國的國民年平均所得恕刪)

The People's Car(金龜),訂價是999馬克,當時德國的周平均所得為32馬克,購買方法是一星期買一張"集點卷(5馬克),點數集好就可以換車子!!
不過這是國家下去支持, 用從民眾的錢蓋大工廠(VW),更扯的後來打仗,工廠拿去生產軍車,沒有平民用那種集點卷換到車子過!!

VW 源自惡意詐欺!!
BBDan wrote:
老實說~84萬若不以...(恕刪)

你的舌頭快打結了吧!
哩哩啦啦一堆~~
相同的標準放到其它品牌的國產車,它們的定價豈不是天價
CRV3 CIVI 8 這些配備偷很大,價格比天高車子,可以請你移駕到HONDA 版為正義發聲嗎?

BBDan wrote:
84萬的價格在鄰近國家...日本..韓國..等等

可以買到的"該國家國產車"很不錯的等級了

當然不包括那些"電子設備"

為什麼不能拿電子設備出來比.這樣也太不公平了吧!
台灣最強的就是電子代工,可以黃袍加身,大大加分,為何不要
如果都要選擇拿掉來比較,也OK啊
AUDI 拿掉那個底盤跟引擎,來比比看,誰的電子設備比較好
反正,話都是我們自己說的,引擎跟底盤也是見人見智的的問題
BBDan wrote:
有沒有需要這些電子設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麻煩公平點好嗎?

hansbi wrote:
你的舌頭快打結了吧!...(恕刪)


對不起,讓您讀的很傷眼

就簡說好了

HONDA,TOYOTA,FORD.....等等等

我個人認為那叫組裝車

根本不夠格稱"國產車"

Luxgen是台灣人自製開發的..我個人認為這才夠格稱國產車

但是相較其他國家的國產車

我認為台灣國產車品質或設計上與其他汽車產業較先進的國家的國產車還有一段距離

甚至考慮那些汽車工業較先進國家的人事成本...開發成本....等等後

我認為Luxgen的成本並不會高於這些國家的國產車成本

但是卻已差不多的價格來販售給自己國人

讓我個人感覺Luxgen的性價比中的價格不像是真正國產車的價格

感覺就像花博一樣...只想賺自己同胞的錢.....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