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轉貼:「納智捷n7大量交車」現場直擊!有望拿下3月台灣電動車銷售寶座

nycity10001 wrote:
要是沒有鴻海 納智...(恕刪)


注意一下最近的報導
聯盟形式難獲利,2,700 家會員看得到吃不到;MIH 聯盟換將,關潤迎接兩大挑戰cles/e3a7bb89-f1bd-43c3-9836-40e32d56bf10
大意是
MIH 已經獨立出鴻海,而且,一些原來的高層也走了,也不推概念車了
以後,HIM 將期待聯盟自己依平台規格推出平台

更正,實際報寶內容為
"MIH聯盟本身並沒有造車的能力,量產條件全都寄望鴻海,只是隨著鄭顯聰離開,這項計畫也將跟著終止。MIH聯盟內部人士認為,這將會回歸聯盟的初衷,重新調整定位,讓會員利用MIH開放設計平台,自行對外爭取接單。"

MIH 恐怕已經確定邊緣化了!

所以,要買 n7 真的要深思一下將來的維修與零件備料問題
KCLin0423

後續維修與零件成本的問題,如果買了輛n7,維修與零件費用是雙B那就悲劇了!

2024-04-16 9:06
sangelay

問題是鴻海退出之後,MIH還有辦法能夠開發新的車型車種嗎??N7之後的車款會不會被就此閹割了呢?

2024-04-17 0:55
KCLin0423 wrote:
注意一下最近的報導大...(恕刪)



哇 那以後納智捷要怎出新車?

菜還出不來 就涼一半了
emeryville

就改做大陸貼牌車啊

2024-04-16 9:31
nycity10001

KCLin0423 別怕,,,別怕 70年阿斗都不怕了 你怕啥

2024-04-17 14:06
趕快跟小米談引進 SU7,搞不好在台灣售價跟 N7 差不多

nycity10001 wrote:
哇 那以後納智捷要怎出新車?

菜還出不來 就涼一半了
N7應該不需要定期回廠保養吧?
資料來源: 遠見雜誌 2024-04-01
鴻海MIH聯盟大將換人!股價會反應?3年造車夢未來怎麼走?

MIH成立僅3年多,繼掌門人之一、前技術長魏國章於2022年離開聯盟後,如今另一大掌門人鄭顯聰也低調離職,一名知情人士證實,MIH曾對外承諾的造車計畫,同時將宣告終止

MIH曾喊出3年推3台概念車,如今破滅
回顧MIH成立的背景,2019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任後力推電動車事業,並於2020年10月宣布成立MIH,延攬有兩岸「汽車供應鏈教父」之稱的鄭顯聰掌管聯盟,目標是要集結供應鏈伙伴的力量打造開放平台,共同開發軟硬體及服務,以降低造車成本、縮短開發時間,截至目前為止,累計已超過2700家會員。

2021年,MIH從鴻海集團獨立成為財團法人,並在2022年底首度對外揭示「Project X 計畫」,規劃在2023年至2025年間分別推出三人座、六人座、九人座概念車,當成功推出最難的小車後,未來就可依客戶需求,以堆積木般的「模組化」方式,打造可用於智慧城市的物流車、貨車、醫療車等各式車款。

首款3人座概念車,確實如期在去年10月份於日本東京車展推出,MIH並宣布將其平台與技術授權給電動車新創M Mobility,後者將基於MIH的平台開發電動車,藉此加速在海外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M Mobility,其實是鄭顯聰個人的創業內容,也就是即日起他將掌管的新公司,但隨著鄭顯聰離開聯盟,知情人士透露,雙方的技轉關係將暫時停止。與此同時,鄭顯聰當年喊出的六人座、九人座概念車,也將不再推出。

「看起來算是讓聯盟回到它原來的位置,」知情人士表示,因MIH定位是非營利組織,過去的造車計畫讓各界感到困惑,如今拉回正軌、加速推動標準化規格讓會員日後可各自拿著標準設計進行商業化,而非由MIH自己去做生意
-----------------------------------------
1個非營利組織推動的"標準化"規格
1個非營利組織產出的"標準化"設計
(這當中還沒提到標準化"驗證"的程序)
意味著在客戶端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工程/設計/模具/製造/組裝/妥善率...等等問題
通通都要回饋給這個[非營利組織]去解決:
軟體解決方案的修改cycle time也許很快
但汽車不是手機
從機械硬體規格/設計到製造端的修改
真正解決機/電問題 這得要拖上多少時間?
商譽就這樣被拖掉了?
市場/客戶群就這樣流失掉了?

也或許集團內的高人很多
拿到MIH訂定的標準規格與標準設計之後
有信心做出來的電動車可以超越雙B 媲美保時捷



ps. MIH新任執行長關潤(Jun Seki)去年2月從日本電產集團(Nidec Corporation)轉戰鴻海,在日本汽車業界擁有37年的資歷,其中在日產汽車體系累積了33年的產業經驗。
ivan0613

記得MIH提過他有驗證機構啊,所以其實是個有名無實的機構?

2024-04-17 12:36
ilsun888 wrote:
資料來源: 遠見雜誌...(恕刪)


我想對於納智傑與n7的消費者,重點是,model C 這個平台能不能推到 東南亞 甚至 北美
否則,只能在台灣賣的車 最終 他的後續維修與零件備料 成本會很高!
BigMac4Diet

想太遠,眼前的工作先搞好再說.......

2024-04-16 13:58
KCLin0423

車鴻華在做,但,後續的保修費用是消費者在出的,市場做不大的車,我可不敢買!有在考慮買才會這樣說。。。

2024-04-17 13:12
回歸到原本的供應鏈,那開發新車型是最重要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主要企業去做整合,還是變成各自為政。
誰負責設計?開發?
沒有人統整的結果會不會變成一盤散沙?
就算只賣一台,都是台灣品牌電動車冠軍。
不是嗎?
我都不知道台灣品牌還有哪些電動車?
KCLin0423 wrote:
我想對於納智傑與n7...(恕刪)

能不能外銷,不是價格高低的藉口。
現代跟起亞的發家史,他們剛開始只內銷,內銷市場撐起量,才外銷。
而當他們內銷時,價格都低於外國品牌。
且他們外銷時,賣給外國的價格,都遠高於韓國國內的價格。
從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先對同胞好,才有機會站起來。
韓國人口很多嗎?不過是我們的兩倍。
KCLin0423

沒有要談n7的賣價,如果,銷量少,自然後續保修的成本高,這就像某些冷門車,車價不見得比雙B貴,但是,修起來可不見得比雙B便宜!這是消費者需要考慮的!

2024-04-17 13:10
Patrick60 wrote:
他們外銷時,賣給外國的價格,都遠高於韓國國內的價格。


韓國國內又沒有貨物稅。別不動裝懂好嗎?

高嘉瑜指出,台灣汽車關稅高達17.5%,相比美國2.5%、加拿大6.1%、南韓8%、日本零關稅,台灣關稅明顯過高。 高嘉瑜也說國產車也有高額稅金壓力,包含25%至30%的貨物稅、5%營業稅、進口汽車零組件的進口關稅5%至17.5%,這不僅墊高國內新車價格,還造國產車外銷後價格還比國內高的情況。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