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750325 wrote:
1.這種一定可以做到啊!只是車價相對要提升,您能接受嗎?您覺得多了遙控關閉車窗天窗的功能要多少錢?
2.您要知道那項功能,必須要加裝很多感知器在關閉的位置上做偵測,日後維護成本您可以接受嗎?
很多人都靠北天窗不實用,現在又要天窗可以自動關閉,怎麼不想想一年開過幾次天窗。
而且,我的意思是要便利就要付出相對代價,不要想說便宜又大碗。遙望,現在台灣汽車市場,能夠使用遙控鎖讓車窗能全部自動關閉的平價品牌車輛的又有幾輛。
我都說了,平價的Focus都有,更何況前面還有車友說Tierra就有了,這更低價。
如果要扯維護成本,那麼台灣保時捷也不要裝什麼電子零件了,因為未來都是維護成本。
然後天窗怎麼跑出來了?我應該沒說天窗吧!要扯天窗也行,Focus天窗也是防夾跟可以長按遙控開關的。這麼多年來我只聽過變速箱漏油,但是沒聽過有人窗戶、天窗防夾或者自動開關失效的。
BigMac4Diet wrote:
這一篇統計還是"2012"的舊文....,你找的那一篇是2016年7月自由時報的,自由的記者應該連國產車都沒詢一遍。
嗨,那篇是我找的啦,不是他找的。XD
BigMac4Diet wrote:
作為新任車主,有了...(恕刪)
那個杯架真的很難用, 切換旅程電腦時視線會被方向盤擋住, ECO 位置以180cm 身高的人都覺得有點遠
一些按鍵資訊整合到方向盤上會更好用
peggydoggy wrote:
我都說了,平價的Focus都有,更何況前面還有車友說Tierra就有了,這更低價。
如果要扯維護成本,那麼台灣保時捷也不要裝什麼電子零件了,因為未來都是維護成本。
樓主明明就是討論無鑰匙(Keyless功能)的附加功能,能否自動偵測車窗及天窗,並且把車窗天窗闔上。
然後您一直再講,車輛發動後一鍵就可以車窗全部闔上,又不是無鑰匙的關閉附加功能。
BigMac4Diet wrote:
3.操作邏輯很困擾。當離開鎖車時,不能長按遙控器將車窗/天窗自動關閉。像這樣普通的便利性設計,為何不能學習主流車廠,這是邏輯問題而無成本問題。發現這件事時,有一扇窗沒關,由於是無鑰匙啟動,還得先發動車子才能關車窗。這個設計真是糟糕。本來想是不是操作方法不對,結果在網路上找一找看到對岸淘寶在賣"U6一鍵關窗"套件....真是無言。
這種功能不是不能有,車廠當然也會考慮加裝那項功能,車價提高後對銷售有幫助嗎?如果有,很多車廠早就都標配了。
就跟安全氣囊一樣,裝了提高安全度,反而還被消費者詢問能不能拔掉算便宜點,如果不能拔,還得忍受被消費者抱怨不便民。
給了你,你又要它永遠不會壞。然後談到相關維護費用又森氣氣的說都不要裝最省,不是很矛盾嗎?
有時候要思考,不是所有行為都要凌駕在懶惰之上。
peggydoggy wrote:
我都說了,平價的Focus都有,更何況前面還有車友說Tierra就有了,這更低價....。(恕刪)
我也搞不懂,這只是程式設定有什麼難的,美國曾經有幾個年分的focus把這個功能鎖住,美國車主一缸子跳腳。網路上還有教學怎樣駭進系統改設定。版上有網友一直說這功能會增加成本,那是會增加什麼成本?硬體有改嗎?沒有啊。
另一個對應的功能是長按解鎖鍵,會自動開窗。這樣可以讓車主開車前先散熱,夏天超級實用。
今天跟業務聊了一下,我想猜得出答案了----問題出在U6除了駕駛側車窗,沒有車窗自動關閉功能(既然不會自動關閉,當然也就沒有防夾問題)。這個設定是出廠訂死,使用者無法改設定。我知的幾個歐洲/北美廠牌,四個窗都是可以單獨設定自動或手動。
由於沒有全車自動車窗,不能給一個訊號讓車窗升起關閉自己走完行程,手指要持續按壓,自然不支援這樣的功能。淘寶上的一鍵關門套件,百元RMB上下,直進直出,看起來似乎是偵測遙控按鍵特定動作組合,然後用電路板模擬手按關窗而已。
軟體不支援時才需要硬體輔助。對那U6來說,還真是要改硬體才行。
BigMac4Diet wrote:
作為新任車主,有了...(恕刪)
我之前在俱樂部發表U6的優缺點也是一些車主砲轟,不過家族理性的車主還蠻多的
這篇文章不是車主的酸民我就不想多講了,人格水準不予置評
1.人機介面問題:置杯架真的很爛很難用,我再換車絕對會先看好內裝配置再買.....
2.用料與材質:塑膠部份U6 GT已經比U6 ECO改善很多了,國產車基本上內裝好的只有現代跟起亞
豐田的優點是豪華跟平價共用零件,但是國外LEXUS的全球銷量為何被1A雙B同等級高級車廠打趴不是沒原因
高級車用了品牌底下平民車的零件,那價格也不應該跟1A2B同級,台灣人不論國產車進口車都被當盤子
納智捷的優點是都自己開發除了主要車子零件以外所有零件跟電子科技安全配置
缺點就是一出了,改款又一次打死前面車主,下次U6改款重點就是ACC跟AEB了
3.操作邏輯很困擾:未發動窗戶上下降這點看人啦,我也很想要這功能,以裕隆的金錢能力
能有一個水野負責引擎、底盤、懸吊開發已經花了很多錢,要再請一個內裝人因工學開發國際大師
不知道裕隆有多少股本可以這樣花,台灣人自主造車以台灣的能力始終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現代有一個國家全力超級多的金援能做到現在這樣也真是不簡單,GT買了就去享受吧
我是第二代的eco車主 GT我反而完全沒興趣,就如同你說的車沒有什麼新意~
內文搜尋

X